①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都试图对“时间的有限性”这个问题作出相

发布时间:2022年6月11日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62942浏览:

【原文】
    ①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都试图对“时间的有限性”这个问题作出相应的阐释。中国人对时间有限性的处理,既不是通过建立一个“超时间”或“彼岸时间”来消除我们对时间终止的恐惧,也不是像佛教教义那样,通过否定生命意志和欲望情感,让时间停止下来,达于无生无死的涅槃之境,而是将时间的“矢量”转化为“能量”,将物理的线性时间改造为“道德时间”,来化解世俗时间的最终限制。
    ②那么,具体的个体生命为何要经历时间?他的目的如何?有什么意义?如果将一个人的一生描述为享受生命,那么时间就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每过一天时间就减少一天,等到死亡来临,及时行乐的生命就戛然而止。依照儒家的概念,这样的生命无异于酒囊饭袋,虚生浪死。死亡或时间终结确实是无法超越的,它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所以儒家思想从来拒绝这样来描述时间过程。儒家思想实际上将“死”这样一个概念,进行了悄悄的改造,让“死”变成了“终”。对君子而言,人的一生并非是享乐的过程,而是一个成就“德”的过程。“成德”是人生最重要的使命,能否“成德”是个体生命成败的关键。至于实际生命时间的长短,自然可以不必考量。这样一来,时间的长度量变成了道德的强度量。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样的说法,既是对“闻道”的要求,也有对生命无常的慰藉。所谓的“终”既是生命过程的“了”,也暗示着生命圆融的“成”。因此,中国人将人的生命过程视为价值实现过程,是发展、延伸、成就“德性”的过程。
    ③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古人为何重然诺、轻生死,为何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其中也非仅仅只有“愚忠”,因为既然君命臣死在当时被视为一种德,那么这种“愚忠”也含有强烈的“成德”意味和精神的超越意识。伍子胥过韶关,程婴献子救孤,这些道德说教故事虽然有夸饰成分,于正史未必有据,然而在民间流传甚广,足以说明这样一种观念深入人心的程度。中国人对时间限制性的思考,不是朝向物理线性时间的方向发展,而是朝向道德时间的方向发展。
    ④那么对于死后世界也就是说世俗时间之外的那个“超时间”,中国人又是怎么思考的呢?对于中国人来说,那个世界既不是如世俗世界一般的实在,亦非绝对的“无”,而只是“幽明”。也就是说,它是与我们这个世界重合的另一个世界。所以说儒者不讲生死,讲的是幽明:幽是死,明是生;生和死是交错在一起的。牟宗三在《周易哲学演讲录》中说:“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都讲生死。儒家不讲生死,讲终始问题,讲幽明问题。……张载说生死是大来大往,根本无所谓死。这是中国人的智慧,是《易经》的智慧。”(格非《文学的邀约·幽明》,有删改)

【问题】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儒家巧妙地将物理的线性时间改造为“道德时间”。
    B.儒家从自身的时间观出发,拒绝对个体生命的时间过程作出描述。
    C.以“终”的概念变时间长度量为道德强度量,这是儒家的聪明之处。
    D.在儒家看来,生命的价值在于在生命过程中成就“德性”。
    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符合儒家时间观的一项是(    )
    A.君子曰终,小人曰死
    B.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C.生而为英,死而为灵
    D.念念相续,循环往复,不生不灭
    10.请根据本文内容简要概括中国人的生死观。(3分)
    答:【    】。

【参考答案】
    8.B【原文是“儒家思想从来拒绝这样来描述时间过程”,少了“这样”就偷换了概念。】
    9.D【据一段第三行及以下文字可知D乃佛家之说。】
    10.①人“生”的时间确实有限,死亡确实无法超越;
    ②“生”的过程是实现价值(成就“德性”)的过程;
    ③“死”只是生命的“终了”,暗示着生命的“成”;
    ④生死是大来大往,交错在一起的,根本无所谓死。
    【共3分,4点中有任三点即可,每点1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