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朝书法资料尚未广泛传播时,我们对这个时段的创作风貌几乎茫

发布时间:2022年6月12日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62984浏览:

【原文】
    在北朝书法资料尚未广泛传播时,我们对这个时段的创作风貌几乎茫然,不知其对后世的影响。直至这些民间之作忽地涌到眼前,才让人很清楚地看到大唐楷书完全可从北朝那里寻到根源。尤其是北齐、北周,许多作品已经开启了唐人楷书的先河,只不过民间之作缺乏创作链、传播机遇,终是底层之物。到了唐官僚文人手里就大不一样,譬如颜真卿,就很明显地受到北齐北周书风的熏染,只是在效法过程中,用笔更为细致准确,结构更为堂正庄重,模式更为稳定,于是更典型、更突出。天下人尽知颜真卿,却不详其出处何在,以为大家可以无中生有,是天纵之才。树必有根,水必有源。学文学艺,就是掌握其法,法是传承的,文人雅士需要,民间书手也需要,否则,就难以言说书写。民间有民间的法,民间与上层建筑离得很远,法也就有一定的界限。从“斜画紧结”转向“平画宽结”,北魏到北齐、北周,书风就出现了巨变。尽管无名姓,书写也无从看出秩序,形成不了一个人的创作程序,但法在每件作品里,可为后世效仿。初唐欧、虞、褚、薛四家之作,在北朝墓志造像记中可以找到极其相似的用笔和结体。譬如褚遂良、虞世南的运墨、间架、章法之笔调,都能在北朝书法中找到痕迹,而欧阳询、薛曜的坚硬、瘦劲、决断之神态,更可在北朝书法中察觉。可是,究竟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效仿过民间书法呢?他们自己没有提及,后人凡提及,也都归于取法王羲之。王氏固然彪炳千秋,却也不能挫笼笔法于万端,什么都挂在他身上,这是简单化了。明人刘基论道:“举世皆宗李杜诗,不知李杜更宗谁?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词。”这首诗的含意说得很清楚。书法学习通常会持抱某一名家,犹如当今守二王而不放,以为天下最佳、最合时风,而对于其所宗之范围关注甚少。加上古代名家对于民间书法的学习也无甚披露,甚至不愿表明学过民间书法,也就【让人止于此了】。民间书法是个汪洋大海,社会生活中缺乏条件、环境,然其才华智慧并不逊于官僚名家,所谓“道在瓦甓”,使人不可轻视,不可绕过。相对南朝,北朝书法为后人提供了难以估量的教益,如此之多的墓志、摩崖、造像记,让人感受到书法的风格多样、气息真淳。名书家不免有这样的习气,学而闭口不说,却要言必钟王。但是,痕迹是不可逃眼,不可逃心的,总有烙印留了下来。【民间书法中的优秀之作全然可作范本】,并不因地位低下而荒芜,诚如元人杨维桢所言:“出于闾夫鄙隶,非尽公卿大夫士之所可及。”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问题】
    8.下列对“让人止于此”中“此”所指代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学习持抱某一名家
    B.书法学习守二王而不放
    C.古代名家无甚披露学过民间书法
    D.古代名家不愿表明学过民间书法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在瓦甓”,汪洋大海般的北朝书法为后人尤其是唐朝楷书提供了难以估量的教益,不可轻视。
    B.自立风标的古代书法家,再有天赋、才情,也不可能横空出世,突如其来,而必定以前人精华为根基,递进强大,更为典型。
    C.刘基之诗告诉人们,学诗光学李杜诗篇是不够的,只有探寻到了风雅无穷之意,方能领略李杜之诗的绝妙。
    D.民间书法自有其法,但因处于底层远离上层建筑,缺乏创作链和传播机遇,形成不了秩序,因而模式无法稳定,书风就会巨变。
    10.根据文本,概括“民间书法中的优秀之作全然可作范本”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
    8.A(B项是A项的举例;C、D两项则是对A项的补充)
    9.B(A夸大其辞:“汪洋大海”是形容“民间书法”,“难以估量”是与“南朝”相较而言。C曲解原文:刘诗谈的是“学写诗,要深入探寻李杜之诗所宗之源,方可写出绝妙之诗”。D强加因果;“模式无法稳定”,说法也不准确。)
    10.(3分)①道在瓦甓,民间书法自有其法,需要传承(若答“民间书法的才华智慧并不逊于官僚名家”,也可给分)。②法在每件作品里,可为后世效仿。③大唐楷书就建立在北朝民间书法的根基上(或:大唐名家都效仿过民间书法)。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