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何易于

发布时间:2022年6月18日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作者:孙樵文章ID:63280浏览:

【原文】
    书何易于
    孙樵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筦①,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②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刬③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愈重。吏止死,明府公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④,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改绵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是时故相国裴公出镇绵州,独能嘉易于治。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是。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⑤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交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如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⑥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注】①筦,同“管”。榷筦,指对某些物资实行专卖管理。②矧:况且。③刬:同“铲”。④常赋:指按规定要交纳的赋税,与临时增收的苛捐杂税相对。⑤传符:古代官员、使者外出,按品级给券,由各地驿站供应食宿、车马。⑥膺命:承受皇帝诏命。

【问题】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舟上下    引:拉着
    B.其治视益昌    视:相当于
    C.止请贷期    贷:放贷
    D.至如缓急补吏    缓急:急需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刺史与宾客跳出舟相如闻,不肯与会
    B.矧厚其赋以毒民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问其政,则曰则群聚而笑之
    D.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难为俗人言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易于勤政爱民,亲为刺史挽舟,是对刺史不理政务、游春扰民的否定与谴责,不卑不亢的回答显示了他的智慧,纵火焚诏一事则显示了他的刚正。
    B.为了使人物形象趋于完整、丰满,本文还概述了何易于助民治丧、尊老问政、重刑轻役、清廉简约等情况。
    C.邑民询问孙樵,何易于“考止中上”的原因,听了孙樵的解释,邑民知晓原委,无话可说,只是笑着离去。
    D.本文详略交叉,虚实相应,事理相连,情理相生,将一个普通县令的政绩、遭遇放到全国官吏的考核选拔上来考察,放到漫漫历史长河中来评述,平实朴素而又举重若轻。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3分)
    (2)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4分)

【参考答案】
    16.C(贷:放宽)
    17.C(A连词,和、跟/介词,和,跟;B连词,表结果/介词,把;C均为副词,就;D介词,替/介词,对)
    18.B(“重刑轻役”错,应该是“刑役从轻”,原文句子为“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
    19.(3分)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每漏或错断1-2处,扣1分;3-4处,扣2分;5处或5处以上,扣3分)
    20.(7分)(1)观察使知道了他焚毁诏令的情况,因何易于挺身为民,最终未加弹劾。(“状”、“卒”,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会使罪名株连你们。(“毒”、“尔曹”,各1分;“宁……乎”句式,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县令,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刺史崔朴曾趁着春光明媚的时光,从上游带着很多宾客一路唱歌喝酒,乘船向东顺流而下,一直到益昌县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把朝板插在腰带里,拉着纤,跑上跑下奔忙。刺史吃惊地问他为什么这样,何易于说:“现在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在耕作就是在养蚕,一点点时间也不能耽误。易于身为属县的县令,正值无事,可以充当差役。”刺史与宾客从船中跳出来,一同骑着马离去了。
    益昌县的百姓多数在附近山上种茶树,收了茶叶赚得的钱完全归自己。正遇到盐铁官奏请朝廷严格执行专卖制度,诏令各地不得替百姓隐匿收入。何易于看了诏令说:“益昌不征收茶税,百姓尚且不能活下去,更何况增加税额来损害百姓呢?”命令胥吏毁掉征收茶税的诏书。胥吏争辩说:“天子命令各地不能替百姓瞒报收入,如果现在毁掉诏令,罪过就更严重了。小吏不过一死罢了,明公您能免得了被放逐荒远之地吗?”何易于说:“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会使罪名株连你们。”当即亲自点火焚毁了诏令。观察使知道了他焚毁诏令的情况,因何易于挺身为民,最终未加弹劾。
    本县百姓如遇丧亡,而孩子弱小,家业破败,没有能力办理丧事的,何易于就拿出自己的俸禄钱,派小吏帮他办理丧事。百姓缴纳规定的赋税时,若有须发花白腰弯背曲,拄着拐杖的老人,何易于一定把他们召来坐在一起吃饭,询问他们益昌政事的得与失。法庭上有打官司的人,何易于都亲自与他们谈话,给他们指明谁是谁非。对罪过轻的加以劝勉,对罪过大的才用杖刑,都马上打发他们回去,不把他们交给狱吏处理。治理益昌三年,狱中没有被监禁的百姓,百姓不曾经受徭役之苦。改任绵州罗江县令,他的政绩和在益昌一样。这时,已故宰相裴公从京城来镇守绵州,只他能嘉奖何易于为官的政绩。他曾经去视察何易于的治理措施,易于的随从不超过三个人,裴公看到的何易于竟是这样的清廉俭约。
    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有个了解何易于治理益昌情况的百姓(对我谈起何易于),并且问我:“天子制定出许多考核政绩的标准来勉励官吏,何易于的考绩仅仅是“中上”等级,什么原因呢?我说:“何易于催缴赋税怎么样?”回答说:“向上级请求放宽交纳赋税的期限,不愿意加紧勒索百姓,让他们贱价出售粮食和织物。”我又问:“督办徭役怎么样?”回答说:“估计财政经费不足,就拿出自己的俸禄钱,希望宽待穷苦百姓。”我又问:“供给和馈赠过往的达官贵人怎么样?”回答说:“除按规定供给车马、办理凭证而外,一点不给什么。”又问:“擒拿盗贼怎么样?”回答说:“没有盗贼。”我说:“我住在长安,每年听说给事中考察官吏政绩,说某人治理某县,考绩得了“上下”,由考察政绩而得了某官职。问他的政绩,就会说某人很能催缴赋税,在规定期限之前就完成了;某人很会督办徭役,节省财政经费;某人做官地方正是交通要道,能够得到路过的显贵官吏为他说好话;某人能擒拿多少盗贼。考绩得“上下”等级的县令就是这样!这位益昌百姓不回答,笑着离去了。
    我认为当今身处高位的人,都知道寻求人才是当务之急。到急需补充官员的时候,就说:我耽心没有好官可以同我一起治理百姓。接受皇帝诏命荐举贤才,就会说:我忧虑没有能用来应付皇上诏命的人才。等到有了人才,能赏识的人有谁呢?再说,即使何易于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而死后一定有美名流传,因为有史官在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