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孤独者
邢晓飞
【在这个时代,成为一名孤独者似乎是一种宿命。】思想者在自己创造的鸿篇巨制中批露了有关孤独的心得,无数专栏作家写出了孤独激发灵感的状态,看得出来,他们为此洋洋自得。但是且慢,专栏作家大肆嘲讽的普通庸众和无耻的小资产阶级分子也在喋喋不休地谈论孤独。孤独似乎正成为某种普遍的嗜好,既受诅咒又被热情拥抱。人们持有自相矛盾的情绪由来已久,不免还是令人惊讶。在这里,我不想谈论文过饰非的孤独者,他们的孤独只是因为没人陪他们打牌,无法消磨掉周末的明媚时光,或者电视故障出现了五分钟的空缺,这足以让他们手足无措,所有这类人也许称他们为无聊者更为合适,无聊者不知道孤独是通往秘密人生的捷径之一,尽管有关人生的真相并不总是让人欢欣鼓舞,有时也许令我们错愕不已,但秘密总归是秘密,它是独一无二的,如昙花般只在静默中彰显,在黑暗中绽放。
孤独者之为孤独者的第一重困境源于现实。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但具有普遍的征兆,这种征兆我已经无数次重复,世界正由柔软变得坚硬。对稻穗、玉米和玫瑰的审美情趣正被玻璃、钢铁和墙壁取代,与前者相比,后者保持了一种体面而冷漠的姿态,它们不再拐弯抹角,不再含蓄体恤,倾向于直截了当,由前者的温和低调变得张扬和咄咄逼人。它们棱角分明,拒人千里之外,这是孤独者存在的物质基础。不论在街上行走还是在建筑物中生活,人们不再为有机物联结,而是被无机物隔绝,被撕为碎片。在这里,我们是父亲,在那里,我们是消费者;在这里,我们是低眉顺眼的下属,在那里,我们是倨傲的官僚。关于我们自身的每个身份都互相割裂,并与其他人的角色相互重叠,面临激烈的竞争,我们在每个角色上用力致深,笑脸专门对付上司,抱怨专门用于家人,习惯于在合适的场合调配出合适的面部表情,无论是程式化的笑脸还是程式化的愤怒,它们都与玻璃、钢铁一样坚硬和寒冷,游离于我们的脸面之外,与我们的内心无关。孤独首先从自我隔绝开始,纵情欢歌之于夜晚正如黯然销魂之于岁末。正如一位长胡子的歌手所唱:宝贝,看看远处,月亮从旷野上升起,我感觉冷,我感觉疼。
同样,世界正由平和变得愤怒,人们愤怒地炒股,愤怒地写作,愤怒地谈论夜空的星斗,再愤怒地相互扔炸弹。人们无法心平气和的谈论晚餐该烧点什么,青菜萝卜?炖鸽子肉还是杀掉那只陪伴了我们六个月的小草鸡?我们无从知道萝卜被锋刃切开时的感受,但我们切实感受到勉力挣扎鸽子的愤怒,和我们如出一辙的冷和疼。吃了鸽子肉的人,和我们面对面睡着,倾听他(她)的磨牙、梦呓,除此之外,我们居然一无所知。此时此刻,除了成为一名孤独者,别无选择。
孤独者之为孤独者的第二重困境源自历史。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回到始皇帝焚书的现场,回到中世纪焚书的现场,回到希特勒焚书的现场,回到文化革命焚书的现场,对书籍的憎恨源远流长。剔除历史书上的陈辞滥调,我想在此给出历朝统治者热衷于将书籍付之一炬的另一个解释:权力对沟通和话语的恐惧。权力喜欢简洁单一,它对发自内心的理解和认同深感畏惧,除了用火焰消灭书籍,它热衷于让我们说一种拗口且言不及义的话语,这种话语始于皇帝的宫殿,凭借高贵的出身和锦衣玉食的装衬,进而在坊间大肆流传。直到今天,它们还是电视、广场甚至是一切公共场合的通用语言。这种语言对权力无比亲近,同时,也为我们自己造就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形象,冰冷、高调,拒人千里之外,宛如一件玻璃或钢铁外套。它与焚书、监狱和子弹一样,是权力消解历史的努力之一,它致力于使我们相信,现实中多姿多彩的生活、温暖的人生并不存在,由此,将抵达它的最终目的:统一我们的梦想。在我看来,这大概是人类对于自身最为恶毒的诅咒之一。
压倒孤独者的最后一根稻草源自身体,身体喜欢恶作剧,它总在我们对灿烂世界涌现出激情的时刻捅出娄子来。切·格瓦拉在南美丛林里一边咳嗽一边默默射击的场景已经载入史册;博尔赫斯在拥有海洋般丰厚的书籍时瞎掉了双眼;鲁迅在《在酒楼上》一文中揭露了对自身命运的预言:像只蝇子一样,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这个不朽的比喻中,“苍蝇”一词再准确不过的传达了孤独者的境地,生命的虚无之感笼罩一切,随后,他的肺开始燃烧。在意志与死亡的竞赛中,身体总是一马当先,千疮百孔,兜受不住同样千疮百孔的梦想。
历经几重磨难,大部分人未见刺刀便已举手投降,他们在孤独之中思考的结果是,生命的意义在于欲望的满足,这是当前富裕阶层西门庆化和学者宠物化的第一推动力。遗憾的是,他们最终并不总能从欲望中得到满足,身体的碰撞最终只能是身体的碰撞,没有意志的参与和梦想的照耀,现实一片黑暗。当然也有人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到达光明的顶峰,成为震古烁今的孤独者,他的内心已经足够强大,得以成功抵御外界的侵蚀,对于这类孤独者而言,世界的冰寒已经不是个大问题,所有对外的欲望也已回缩到他们的内心,智慧的乐趣和德性的自我圆满成为人生的第一要义,他们成为这个冰寒世界的一个光源,散发着光与热。
(选自《青春》2008年12期)
【问题】
11、在作者看来,“无聊者”与“孤独者”有什么不同?(6分)
12、作者在本文开头写道:“在这个时代,成为一名孤独者似乎是一种宿命”,为什么“成为一名孤独者”似乎是“一种宿命”?请结合文中的相关材料加以分析。(9分)
13、本文第二、三自然段中,作者提到了“稻穗”、“玉米”、“玫瑰”,“玻璃”、“钢铁”、“墙壁”,“青菜”、“萝卜”、“鸽子”、“小草鸡”这些事物,请结合语境具体谈谈这些事物在文中的作用。(5分)
14、结合本文有关材料,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5分)
【参考答案】
11、【答案】无聊者:被作者称之为“文过饰非的孤独者”,他们的孤独也许只是因为没人陪他们打牌,无法消磨掉周末的明媚时光,或者电视故障出现了五分钟的空缺,这足以让他们手足无措。孤独者:知道孤独是通往秘密人生的捷径之一,尽管有关人生的真相并不总是让人欢欣鼓舞,有时也许令人错愕不已,但秘密总归是秘密,它是独一无二的如昙花般只在静默中彰显,在黑暗中绽放。
12、【答案】⑴孤独者之为孤独者的第一重困境源于现实。①现实世界具有普遍的征兆,正由柔软变得坚硬,由温和低调变得张扬和咄咄逼人。它们棱角分明,拒人千里之外,这是孤独者存在的物质基础。②现实世界正由平和变得愤怒,人们无法心平气和。⑵孤独者之为孤独者的第二重困境源自历史。历史语境中的权力热衷于让我们说一种拗口且言不及义的话语,直到今天,这种话语还是电视、广场甚至是一切公共场合的通用语言。它冰冷、高调,拒人千里之外,致力于使我们相信,现实中多姿多彩的生活、温暖的人生并不存在。⑶压倒孤独者的最后一根稻草源自身体。身体喜欢恶作剧,它总在我们对灿烂世界涌现出激情的时刻捅出娄子来。在意志与死亡的竞赛中,身体总是一马当先,千疮百孔,兜受不住同样千疮百孔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