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笛

发布时间:2023年1月18日更新时间:2024年1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70803浏览:

【原文】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式、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竞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问题】
    16、阅读全文,结合朱丹的言行,在横线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不得超过6个字)(4分)
    请求更换曲目→【    】→伫立纪念碑前→【    】→终被乐团录取
    17、①文章中多次描写“雪”,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②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2分)
    18、请你说说这篇小说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请分点回答)(5分)
    19、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文章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为了说明他富有个性,与众不同。
    B.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他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C.“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孩子们的背后暗含着一股强大的力量——爱国主义的教育,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朱丹流着泪离开终试教室后,大师明白了当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于是决定正式录取朱丹,并来到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前找到了朱丹,把正式录取的消息告诉了朱丹。
    E.这篇小说告诫我们要不忘民族的耻辱,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有用之才,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
    F.“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一句,揭示了文章中心,深化了文章主题。

【参考答案】
    16.“被拒离开考场”和“吹奏悼念亡魂”
    17.(1)“雪”的描写所起的作用: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2分)②烘托主人公朱丹和音乐大师纯洁高尚的美好心灵,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2分)
    (2)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18.①情节曲折生动,先抑后扬,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②细节描写生动细致。③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④对比手法的运用。(答对三点给满分)
    19.A(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D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