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姜师度,魏人也。明经举。神龙初,累迁易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为河北道监察兼支度营田使。师度勤于为政,又有巧思,颇知沟洫之利。始于蓟门之北,涨水为沟以备奚、契丹之寇。又约魏武旧渠,傍海穿漕,号为平虏渠,以避海艰,漕运者至今利焉。寻加银青光禄大夫,累迁大理卿。景云二年,转司农卿。
开元初,迁陕州刺史。州西太原仓控两京水陆二运,常自仓车载米至河际,然后登舟。师度遂凿地道,自上注之,便至水次,所省万计。六年,以蒲州为河中府,拜师度为河中尹,令其缮缉府寺。先是,安邑盐池渐涸,师度发卒开拓疏决水道,置为盐屯,公私大收其利。再迁同州刺史,又于朝邑、河西二县界,就古通灵陂,择地引雒(luò)水及堰黄河灌之,以种稻田,凡二千余顷,内置屯十余所,收获万计。特加金紫光禄大夫,寻迁将作大匠。
明年,左拾遗刘彤上言:“请置盐铁之官,收利以供国用,则免重赋贫人,使穷困者获济。”疏奏,令宰相议其可否,咸以为盐铁之利,甚裨国用。遂令师度与户部侍郎强循并摄御史中丞,与诸道按察使计会,以收海内盐铁。其后颇多沮议者,事竟不行。
师度以十一年病卒,年七十余。师度既好沟洫,所在必发众穿凿,虽时有不利,而成功亦多。先是,太史令傅孝忠善占星纬,时人为之语曰:“傅孝忠两眼看天,姜师度一心穿地。”传之以为口实。(选自《旧唐书·姜师度传》)
【问题】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师度遂凿地道 地道:地面上掘成的用于军事方面的交通坑道。
B、自上注入,便至水次 水次:在水边驻扎
C、师度发卒开拓疏决水道 开拓:开创
D、与诸道按察使计会 计会:商量
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又【于】朝邑,河西二县界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漕运者至今利【焉】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C.师度【以】十一年病卒,年七十余
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
D.【与】诸道按察使计会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11、下列句子分别编入四组,全部表现姜师度“一心穿地”的一组是( )
①始于蓟门之北,涨水为沟
②又约魏武旧渠,傍海穿漕
③常自仓车载米至河际,然后登舟
④师度发卒开拓疏决水道,置为盐屯
⑤择地引雒水及堰黄河灌之
⑥咸以为盐铁之利,甚裨国用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姜师度在官勤于政务,又有灵巧的头脑,水利方面的政绩尤为突出。
B、姜师度曾截取魏武帝开掘的渠道,在靠近大海处开凿漕河,来避免海运不测之灾。这是功在当代,泽被后世之举。
C、姜师度有远见卓识。他在任河中尹之前,就因为安邑盐池逐渐干涸而调发士兵开垦盐池,使公家私人大获其利。
D、姜师度每官一地,必兴修水利,为当地的工业、农业、国防等方面服务,老百姓因为时有不利,所以对此有微词。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州西太原仓控两京水陆二运,常自仓车载米至河际,然后登舟。(4分)
(2)疏奏,令宰相议其可否,咸以为盐铁之利,甚裨国用。(3分)
(3)师度既好沟洫,所在必发众穿凿。(3分)
【参考答案】
9、D(A地道:用来注水的地下通道B水次:水边船上C开拓:开掘,挖)
10、A(A①介词,“在”②介词,“比”。B语气词,用在句末表陈述语句。C介词,在。D介词,跟,同。)
11、C
12、C(在“任何中尹之前”应为“在任何中尹之后”)。
13、(1)陕州西边太原仓贯通两京的水运和陆运,师度常亲自用仓车载米到河边,然后登船。(“控1分,“仓车”译为“用仓车”1分,“河际”1分,句意1分。)
(2)奏章上达,(皇帝)让宰相审议此事能否实行,(结果大家)都认为收取盐铁之税,对于国家开支(确实)很有益处。(“咸”1分,“裨”1分,句意1分。)
(3)师度既然喜欢利用沟渠,所到之处一定调集老百姓挖掘凿通水道,(“好”1分,“发”1分,句意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