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答祖择之书
(北宋)欧阳修
修启:秀才人至,蒙示书一通,并诗、赋、杂文两策,谕之曰:“一览以为如何?”某既陋,不足以辱好学者之问,①又其少贱而长穷,其素所为,未有足称以取信于人。亦尝有人问者,以不足问之愚,而未尝答人之问。足下卒然及之,是以愧惧不知所言。虽然,不远数百里走使者以及门,意厚礼勤,何敢不报。
某闻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笃敬,笃敬然后能自守,能自守然后果于用,果于用然后不畏而不迁。三代之衰,学校废。至两汉,师道尚存,故其学者各守其经以自用。是以汉之政理文章与其当时之事,后世莫及者,其所从来深矣。后世师法渐坏,而今世无师,则学者不尊严,故自轻其道。轻之则不能至,不至则不能笃信,信不笃则不知所守,守不固则有所畏而物可移。②是故学者惟俯仰徇时,以希禄利为急,至于忘本趋末,流而不返。夫以不信不固之心,守不至之学,虽欲果于自用,而莫知其所以用之之道,又况有禄利之诱、刑祸之惧以迁之哉!此足下所谓志古知道之士世所鲜,而未有合者,由此也。
足下所为文,用意甚高,卓然有不顾世俗之心,直欲自到于古人。今世之人用心如足下者有几?是则乡曲之中,能为足下之师者谓谁?交游之间,能发足下之议论者谓谁?学不师则守不一,议论不博则无所发明而究其深。足下之言高趣远,甚善,然所守未一而议论未精,此其病也。窃惟足下之交游能为足下称才誉美者不少今皆舍之远而见及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此古君子之用心也是以言之不敢隐。夫世无师矣,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意得则心定,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世者果致。三代、两汉之学,不过此也。
足下患世未有合者,而不弃其愚,将某以为合,故敢道此。未知足下之意合否?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
【注】祖择之,名无择,今河南上蔡人。为袁州知州时,首建学官,置生徒教育,由此知名当世。《宋史》有传。
【问题】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示书一通 通:封。一通即“一封”。
B.足下卒然及之 卒:通“猝”,突然。
C.能自守然后果于用 果:果真。
D.此其病也 病:缺点。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足以辱好学者之问 但以刘日薄西山
B.三代之衰,学校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C.学不师则守不一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足下患世未有合者 能克终者盖寡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作者从自身学问、出身两个角度出发,说自己一般不评判他人的诗文,但祖择之不远千里,亲自登门拜访,作者感于他的真诚,写了这封回信。
B.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对比,指出两汉以后从师风尚败坏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为祖择之解释了“所谓志古知道之士世所鲜而未有合者”的原因。
C.文章第三段肯定了祖择之的诗文立意甚高,追及古人的成就,但也坦率地指出其缺点:见解还不够纯粹,议论还不够精辟。可见作者为人诚恳坦率。
D.文章第三段作者既中肯评价了祖择之诗文的优缺点,同时也指明了方法:研究经书,获得真谛;坚定心意,追求学问的纯粹;充实心灵,成就文章的绚烂。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窃惟足下之交游能为足下称才誉美者不少今皆舍之远而见及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此古君子之用心也是以言之不敢隐。
1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又其少贱而长穷,其素所为,未有足称以取信于人。(4分)
(2)是故学者惟俯仰徇时,以希禄利为急,至于忘本趋末,流而不反。(4分)
【参考答案】
14.C(坚决果断)
15.D(代词,……的。A连词,来;连词,因为。B主谓之间,取独;代词,这。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16.A(祖择之没有亲自上门拜访,而是派了使者前往。)
17.窃惟足下之交游/能为足下称才誉美者//不少/今皆舍之/远而见及/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此古君子之用心也/是以言之不敢隐。(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可停不停处不扣分。)
18.(1)又因为我少年时卑贱,成年后不得志,我向来的所作所为,没有值得称誉来获取人们信赖(的地方)。(“穷”“素”“称”各1分,语意通顺1分,共4分)
(2)因为这样,做学问的人只好随波逐流,追随时俗,把追求利禄作为当务之急,以至于忘本逐末,像水之趋下而不知回头。(“是故”“询时”“希”“流”各1分,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