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上的“自然”一词,来自道家。“道法自然”,道家的“自

发布时间:2023年3月31日更新时间:2024年1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72563浏览:

【原文】
    文学批评上的“自然”一词,来自道家。“道法自然”,道家的“自然”是没有任何外在目的和意识,没有功利性,不经过人工雕琢的存在。
    魏晋以后,“自然”被引入文学批评中,《文心雕龙·原道》云:“傍及万品,动植皆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刘勰认为,“文”是天地万物本身固有的表现,有事物存在就有文采存在。“人文”就是辞藻华丽。【纪昀评《原道》时认为刘勰提出自然之道,是为了纠正六朝文藻雕华之弊,这应该说是误解。】在六朝人眼中,最能代表自然风格的,是后人认为“工巧”的谢灵运,大家都以“芙蓉出水”喻谢诗,即华丽而自然。
    到了唐代,李白主张“以自然为宗”,把老庄“自然”的真正含义引入了文学风格批评中。不过,唐人的美学理想受六朝影响太大,从初唐、盛唐的个体创作来看,总体风格仍属高华壮丽之自然,而不是朴素之自然。
    “文学经历了六朝的绮靡浓丽,初盛唐的高华壮丽,中晚唐的婉约秀丽,到宋代则由利返朴。”这个时候最有趣的现象就是“谢陶易位”。六朝以谢灵运为自然风格的代表获得评价最高,陶渊明靠边站,《诗品》列陶诗为中品,《文心雕龙》则根本不提及陶诗。在宋代,陶渊明完全取代了谢灵运,被誉为自然诗的典范,谢灵运则往往成为陪衬参照。宋人严羽的《沧浪诗话》也说:“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自然”风格的桂冠从谢灵运头上转移到陶渊明头上,这恰恰反映了一种美学趣味的变化。可以说,老庄“自然”说中质朴之义,在宋人观念中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选自《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有删改)

【问题】
    26.概述文中“谢陶易位”现象,并简析其产生的原因。(3分)
    27.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义。(6分)
    28.结合全文,分析“自然”作为“一种美学趣味”经历了哪些变化。(6分)

【参考答案】
    26.“谢陶易位”,指的是六朝时受追捧的谢灵运在宋代遇冷,而六朝时遇冷的陶渊明在宋后受到推崇。(1分)原因:宋人的美学趣味发生了变化,(1分)对诗歌语言的“自然”的认识从华丽有文采之美变化为质朴,不事雕琢之美。(1分)
    27.刘勰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文采,所以诗歌创作的语言也应该富有文采。(1分)纪昀却认为刘勰提出的自然之道是为了纠正六朝时的文藻雕华之弊,(1分)这是纪昀对刘勰自然之道的误解。(1分)
    28.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中的对象——“自然”是天地万物,它们本来就富有文采,所以诗歌的语言也要富有文采。(2分)
    唐代,“自然”审美虽受六朝影响,但是诗歌语言风格跳出了绮靡雕琢的窠臼,开始崇尚高华壮丽的自然趣味。(2分)
    到了宋代,“自然”的审美是指诗歌语言的不事雕琢、朴素之美,回到老庄时期的质朴之义。(2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