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中秋节
贾大山
①月亮从村东的树林里升起来,好像一盏又大又圆的天灯。吸引着满街的孩子们。
冬冬跑回家,扯住妈妈的衣襟,蹦跳着说:“妈妈,月亮爷爷出来啦……”“给你,馋猴儿。”淑贞笑着,从饭桌上的小盆里抓了一把红枣,拿了一个石榴,塞到冬冬手里。冬冬不满足地说:“妈妈,我要月饼!”
“怎么,你没买月饼?”
不知什么时候丈夫回来了,静静地站在淑贞身后。他叫春生,是生产队长。“我没买。”淑贞笑笑说。“咱队里几家没有买月饼?”“好几家哩。”
“你们太省细了!”春生一皱眉,责怪地说,“咱队里就那么穷吗?一年一个中秋节,孩子跟着我们吃不上一块月饼,像话吗?”
“你别说了,供销社还没关门,我这就去买。”淑贞说着,拉上冬冬朝街里走去。她是一个贤惠的女人,从不招惹丈夫生气。
淑贞从供销社回来,西院的严四老汉蹲在院里,正和春生说话。严四老汉是个戏迷,平日爱说爱唱,总是乐呵呵的。今天却沉着脸,满怀心事地说:“春生,我家老二过年要结婚了,你看我那房子……”
“不是种上麦子就盖吗?”“唉,人有百算,天有一算。盖房子。办喜事,我还指望分一次红哩。可是咱那棉花……”“不要紧。”春生笑着说,“今年的棉花是不如去年的好,可咱们的副业不少。再说棉也不是全不行了,村南那四十亩,一棵树上还平均六个半桃哩。”
“这么说,分红没问题?”“没问题。”
“我那房子……”
“盖,种上麦子就盖!”春生庄重地说。
“好了,有你这句话就行!”严四老汉站起来.哼着京戏“八月十五月光明喏”。乐呵呵地走了。
“春生哥,我这作业组长没法儿干了!”“有什么问题,你就说吧!”“我领导不了严老八。”腊月开始告状了,“今天耕地,严老八耕了四亩半,韩玉林也耕了四亩半。两人一样记工,他不干。他骂我浑蛋,骂你……也是浑蛋!”
春生望着渐渐升高的月亮,副队长双锁磨磨蹭蹭地来了:“春生,村西那片棉花,还浇不浇?”双锁做工作好犯冷热病。村西的棉花长相不好,严重地打击了他的情绪。春生反问道:“你看呢?”
“我看,浇不浇都一样。”“胡说。”春生从衣袋里掏出一个日记本子,翻开说,“浇不浇怎么会一样呢?”双锁接过日记本,按亮手电,只见那一页上有几行钢笔字,写得很清秀:
棉花后期浇与不浇对比试验:浇水的。百朵重569克.衣分39.4.品级129;不浇的,百朵重537克,衣分38.6.品级129。
双锁看罢。愣了一下,嘿嘿笑道:“你叉把我战胜啦,我挪机子去吧!”春生眼睛一亮,瞅定腊月,“你和老八大伯吵架啦?”“光吵没骂。”
“哎呀,难?隆他骂咱们浑蛋哩。”春生反倒咯咯地笑了,“今天耕地。玉林大叔耕的是头遍,老八大伯耕的是二遍。耕二遍的要挑垄沟、摊山沟;耕头遍的不挑垄沟,不摊山沟。两人一样记工,是不合理。看来咱们的劳动定额还需要很好地研究一下哩。”“几时研究?”“明天黑夜。”春生说着,猛然抓住腊月胳膊,“腊月,吃了饭没?”“没哩。”
“不要走了,就在这里吃吧,今夜有趟美差。”
②月亮升上枣树的梢头。淑贞把剩下的两个月饼刚刚收拾到篮子里,春生回来了。淑贞一见,不由吃了一惊。他满面灰尘,走路仄仄晃晃,好像踩在棉花垛上一样。他朝枣树上一靠,两腿一软,身子顺着树干慢慢滑下去、滑下去,蹲在地上了。淑贞近前一看,又见他脊梁上湿漉漉的,散发着一股汗腥味儿。淑贞忙问:“你们又去装火车啦?”
春生点点头,眼睛也懒得睁,微微一笑,说:“你猜,我们装了多少?”“我猜不出。”
“我们卸了七百包盐,装了七百包粮食,给队里挣回……”他用手背掩着嘴角,打了个哈欠,“……五十六块钱……”
“几个人?”“六个。”
淑贞眉毛一颤,呆呆地望着春生清瘦的脸。七百包盐,七百包粮食,那是两万八千斤的重量啊!她心疼地说:“吃个月饼吧,走时你吃得不多。”
淑贞收拾饭桌的时候,无意中朝篮子里一看,仍然有两个月饼;细一检查,篮子里少了一个昨天贴的玉黍饼子。她赶紧走到屋里,只见春生斜在炕上,已经响起均匀的鼻息。她把手搭在他的肩上,轻轻摇了几下。想叫醒他。他翻了个身,突然说道:“盖,种上麦子就盖!分红没有问题……”说罢,咯咯笑了两声,又响起均匀的鼻息。
淑贞不忍打断他的好梦,轻轻地走出来,坐在院里的蒲团上。③院子里月光如水。格外安静,格外凉爽。西院里,严四老汉还没有睡,快乐的歌唱声里带了几分醉意:
“八月十五……月光明喏……”
【问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春生回到家中,知道淑贞没有买月饼给孩子吃,对妻子养成的吝啬习惯很不满,他认为一年就一个中秋节,应该让孩子过个好节。
B.淑贞面对丈夫的责怪,却不招惹丈夫生气。表现了她的逆来顺受;而当丈夫因为扛包劳累而归时,非常心疼他,又表现出她的温柔体贴。
C.小说中两次写到严四老汉唱“八月十五月光明喏”,前后照应,既突显了严四老汉对春生的信任,又体现了他对生活、未来充满希望。
D.小说描写腊月向春生告状,说给耕一样地的“严老八”和“韩玉林”记一样的“工”,被严老八骂“浑蛋”,这是为了表现腊月的无能。
E.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批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生产队干部和队员的形象,他们性格各异,小说时代特色鲜明,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2)小说画横线的三处自然环境描写整体上有什么作用?第一、三处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春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说:“文坛上多一些贾大山,小说就会多一些纯净。”请结合全文,从主题、人物、情节、手法四个方面探析本文所体现的“纯净”。
【参考答案】
(1)EC
(2)①三处自然环境描写构成小说的时间线索,以“月亮”为中心的自然环境描写贯穿全文,使小说的结构更加严谨,三处自然环境描写照应了小说的标题;②第一处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又营造了节日祥和、喜庆的气氛;③第三处象征暗示出人们心情的愉悦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①尽心尽责,认真细致。他耐心了解队员之间的矛盾,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他对棉花后期管理的知识认真细致地记录。②勇于担当,信守承诺。严四老汉盖房子、给儿子办喜事担心不能分红,春生承诺分红;为了完成分红的承诺,他与腊月等人去火车站卸货赚钱。③乐观向上,热爱生活。他让妻子给孩子买月饼过中秋节、梦中的欢笑,都体现了春生的乐观,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热爱。
(4)①从主题上来看,小说主要写了春生解决双锁、腊月工作上的问题以及为严四老汉筹款去做工的故事,反映了新时代青年干部为集体为他人着想的工作作风,体现出了他们纯洁干净的思想观念。②从人物塑造来看,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无论是主要人物春生,还是次要人物严四老汉、淑贞、双锁、腊月,都体现出农村那种淳朴善良的“纯净”。③从情节上来看,一些作家过分追求离奇的情节,脱离现实,而本文故事情节简洁明快,选材贴近生活,显得“纯净”。④从描写手法上来看,小说采用白描手法,用简洁的人物对话构思行文,使小说更显“纯净”。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A.“对妻子养成的吝啬习惯很不满”说法错误,春生的话是心疼老婆孩子。B.“表现了她的逆来顺受”错误,是为了表现“她是一个贤惠的女人,从不招惹丈夫生气”。D.“为了表现腊月的无能”说法错误,是为了衬托春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所以选CE。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下文作铺垫,烘托人物形象等。这三处的环境描写分别处于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都写到了“月亮”,有线索作用,并扣住了标题。一、三处的划线句,有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3)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相关内容有,春生答应给严四老汉家盖房子,于是组织人去扛包挣钱,这说明他信守承诺,勇于担当。“春生反倒咯咯地笑了”“咯咯笑了两声,又响起均匀的鼻息”说明春生乐观快乐。帮助腊月和双锁解决问题,说明他有能力,有责任心。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要求从主题、人物、情节、手法四个方面探析本文所体现的“纯净”。主题方面的“纯净”应从主题是“真善美”的这个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的“纯净”则从人物品行方面考虑;情节的“纯净”则从情节的简洁、不枝不蔓考虑;手法的“纯净”则从手法简单,不花哨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