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东汉大名士蔡邕之女蔡文姬,在兵荒马乱中“为胡骑所获”,成了匈奴一个贵族的妻子,后来蔡邕的故交曹操在汉廷秉政,对老友没有子嗣感到很痛心,“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这就是一直被传为佳话的“文姬归汉”,很多文人都称其为“千古盛事”。
“文姬归汉”的佳话感动了无数人,也包括少年时代的我,但最近我重读蔡文姬自述遭遇的《悲愤诗》,和记载她零星事迹的《后汉书》,不禁有了点异样的感受。
《悲愤诗》中描述蔡文姬和儿子离别的场面时说:“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真是一字一泪!
蔡文姬返回故土后,嫁给了一个叫董祀的男子。此人的品行大概是有问题的,在曹操手下做一名小官,“犯法当死”,还是蔡文姬于寒冬里赤着脚、蓬头垢面地去向曹操求情,感动了曹操和当时在座者,才得免死。对蔡文姬来说,更要命的还不止于此,因为她曾托命于异族,还育有儿女,难免被世俗偏见所不容,而其丈夫很可能也曾给过她人格上的歧视,《悲愤诗》中记述文姬婚后生活有两句诗“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亦颇耐咀嚼。
文人们喜欢制造、流传佳话和韵事,如爱妾换马、美婢易书之类,当时或后世的许多读书人提起来都神采飞扬,至于“佳话”“韵事”中当事人的痛苦和血泪,哪里在其考虑之列呢?
(选自《“文姬归汉”佳话质疑》,有删改。)
【问题】
25.文段引用了蔡文姬在《悲愤诗》中描述与儿子离别场面的相关诗句,有何用意?
26.返回故土后,蔡文姬经历了怎样的处境?有着什么样的心境?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27.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认为“文姬归汉”被称为“佳话”有哪些原因,他又为何质疑这段“佳话”?
【参考答案】
25.诗句表现了蔡文姬母子分别时彼此的深深依恋与不舍;并以此表明当我们在为“文姬归汉”叫好时并未考虑到,在这段佳话的背后,当事人蔡文姬离开胡地时在故土和骨肉之间面临着非常痛苦的抉择。
26.①处境:所嫁之人触犯死罪;人格上受到歧视;家庭生活不幸福。②心境:感到自卑,如履薄冰。
27.作者认为其被称为“佳话”的原因——①烘托了曹操这位当朝宰相的爱惜人才、珍重友情的美德;②满足了文人们的一种大众心理。
作者质疑的原因——蔡文姬归汉,作为当事人,她有与儿子生离死别之痛,而且也并未因此换来幸福的生活。如果说它是佳话,只于曹操是佳话,只于旁观者是佳话。
【解析】
2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中引用诗句的作用,手下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集合文章要表达的内容作答,手下引用的诗句的内容为“表现了蔡文姬母子分别时彼此的深深依恋与不舍”,作用是表达“我们赞扬蔡文姬归汉是,没有考虑当事人蔡文姬离开胡地时在故土和骨肉之间面临着非常痛苦的抉择”。
2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因为她曾托命于异族,还育有儿女,难免被世俗偏见所不容,而其丈夫很可能也曾给过她人格上的歧视”分析处境,根据句子“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分析心情。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27.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艾阔文章的内容和要点题目,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对老友没有子嗣感到很痛心”“文人们喜欢制造、流传佳话和韵事,如爱妾换马、美婢易书之类,当时或后世的许多读书人提起来都神采飞扬”概括原因;根据句子“至于‘佳话’‘韵事’中当事人的痛苦和血泪,哪里在其考虑之列呢”概括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