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分道扬镳并逐渐取得文学的

发布时间:2023年4月10日更新时间:2024年1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72927浏览:

【原文】
    近代以来,“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分道扬镳并逐渐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后,出现了许多尴尬。检视分途后的中国文学史,不难发现:“文学之文”的辉煌与“文学之文”的审美特质关系不大,那些受读者欢迎的、影响大的“文学之文”,大多是具有“应用之文”的特征作品。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之文”和“应用之文”之间虽有一定界限,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文”或“文章”这个整体的名义出现,多数时候还因二者融合而相得益彰,出现了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贾谊的《过秦论》等传世美文。“文学之文”和“应用之文”划界又诉讼纷纭。陈独秀认为文学之作品与应用文字的区别在于有无“美感”,有属前者无属后者。“美感”是极具个性的抽象的东西,以之作为标准,难免见仁见智。对此,刘半农就曾明确反对:【“科学上应用之文字,皆当归入文字范畴;必须列入文学范畴者,惟诗歌戏曲、小说杂文、历文传记三种而已;私人之日记信札,不能明定其属于文字范围或文学范围,要惟得己则已,不滥用文学以侵害文字,斯为近理耳。”】许多措辞微妙、婉转精致的碑、诔、铭、颂、论、奏、说、函等应用文,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倘若统统排除在文学之外,中国文学就真的只顾专咏风花雪月了。“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分途后还引发另一场争论:“应用文仅足供日常琐屑之用,美术文则关乎人生之存亡、风化之变化”,“应用之文字,所以代记忆、代语言,苟名为人者,无不当习知之;美术之文字,则以典雅高古为贵,不特非人人所必学,即号为学者亦可以不学”,“语文教育重‘文学之文’而轻‘应用之文’,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贻害无穷”。
    (有删改)

【问题】
    27.“文学之文”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后出现了哪些尴尬?请简要概括。(6分)
    28.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应如何处理“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的关系。(3分)
    29.画线句中,刘半农是如何看待“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的?(6分)

【参考答案】
    27.“文学之文”的辉煌与“文学之文”的审美特质关系不大(或受欢迎的、影响大的“文学之文”大多具有“应用之文”的特征);划界诉讼纷纭;引发孰重孰轻之争。(每点2分,共6分)
    28.承认二者有差别,二者要融合,二者要并重。(每点1分,共3分)
    29.明确反对以有无美感进行区分;承认二者的差别但不赞同二者对立:主张按作品内容、体裁给它们划界;不要滥用文学的界定妨害语言文字的表达。(每点2分,三点6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