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之佳处,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好用事,失之堆积;无事可用

发布时间:2023年4月12日更新时间:2024年1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73067浏览:

【原文】
    曲之佳处,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好用事,失之堆积;无事可用,失之枯寂。要在多读书、多识故实,引得的确、用得恰好,明事暗使、隐事显使,务使唱去人人都晓,不须解说。【又有一等事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饮水乃知咸味方是妙手。】《西厢》《琵琶》用事甚富,然无不恰好,所以动人。《玉玦》句句用事,如盛书柜子,使人厌恶。(节选自王骥德《曲律·论用事》有删改)

【问题】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22.文段中《西厢》《琵琶》的作者分别是▲和▲(姓名)。(2分)
    23.结合材料,概括曲中“用事”的要义。(3分)

【参考答案】
    21.(5分)又有一等事/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饮水乃知咸味/方是妙手。评分建议:每处1分;多于5处得0分。
    22.(2分)王实甫(王德信)、高明(高则诚、高晦叔)
    评分建议:每空1分;名字写错不给分,如“高名”。
    23.(3分)引得正确,用得恰当;明暗隐显,不需解说;化入文中,不留痕迹。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照抄原文,最多给1分;答“多读书,多识故实”不给分。
    【参考译文】
    词曲的精妙之处,不在于使用典故,也不在于不使用典故。喜好多用典故的缺失在于堆积典故;而没有典故可以运用的缺失在于文辞枯竭单调。所以,关键在于多读书,多见识典故事实,援引正确,使用恰当,常见的典故隐晦运用,冷僻的典故明确运用,一定要让唱出来时,人人都能听懂,不需要另外解说。另外,高明的(一等的)用典是运用在句中,让人没有察觉,犹如禅家所说的把一撮盐放入水中,喝水时才觉出咸味,这样使用典故才是妙手。《西厢》《琵琶》使用典故虽然很多,然而无不恰到好处,所以动人。《玉玦》几乎句句使用典故,犹如盛书的柜子,使人厌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