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在介绍中国文

发布时间:2023年4月30日更新时间:2024年1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73991浏览:

【原文】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在介绍中国文明的总体状况时,以印度为对象进行比较,指出:“与印度文明的松散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聚合和连续。中国的发展情况与印度在雅利安人或穆斯林或英国人到来之后所发生的情况不同,没有明显的突然停顿。当然,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者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历史文化的强大连续性,是中国文明的一大特征。
    中国文化的核心政治观念从未发生动摇,是中国历史连续性的重要表现
    中国历史与文化,确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而这种发展,并没有对前一阶段的文明成果彻底砸烂推翻,而是有继承有发展,用孔子的说法即“损益”。虽然有改朝换代,虽然有外部力量入侵,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面貌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文明的连续性因而获得承认。
    中国古代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夏商周时代可以称为贵族时代,其政治、文化都由贵族主导。秦汉以后的新时代,可以称作士大夫时代,无论是政治还是文化,士大夫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核心功能。
    中国与西方早期国家的历史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夏商周的贵族时代,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贵族很类似。从部落贵族发展出来的国家统治集团,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统治,而贵族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拥有无法比拟的特权。贵族内部也有等级划分,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系统标志着贵族内部的等级性。中国没有西方式的神庙组织,但中国有发达的宗法体系,在维护贵族体制上,发挥重要的功能。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贵族时代走上完结之路。贵族时代的完结,并不意味着贵族时代的一切都化为灰烬,损益的历史发展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商鞅变法,把传统的贵族爵位体系创造性地改造为军功爵系统,不论出身,只要立下军功,就可以获得或晋升爵位。世卿世禄的历史走向没落,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也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士人地位崛起,由于他们掌握文化资源,血缘不再是人才优劣的标准。尚贤思想成为各家各派的基本主张,士人取代贵族在各国的政治实践中发挥作用。这个历史运动,直到汉武帝时期推广“察举制”,最终落实到系统的制度设计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政治意义,不仅在于各家各派努力推行自己的理论主张,也包括对君主制的推动。就君主而言,不仅实际的政策需要士人建议和制定,而且,国家理论问题,比如君主定位、功能、价值等,也是各家争鸣的内容。君主从贵族的一员,变成国家的首脑和主权化身,尤其是全民的利益代表,是各派思想家共同论证的结果。君主制最终发展为皇帝制度。皇帝制度下君主的至高地位确立了,但同时也意味着接受了某种思想理论,这个过程其实是国家治理的意识形态化。秦始皇接受法家治理的思想,汉初看重黄老思想的价值,直到汉武帝时代“独尊儒术”,儒家作为中国意识形态的努力,终于完成。
    (摘编自孟宪实《中华文明为何从未中断》)

【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印度文明松散、间断,中国文明聚合、连续,没有明显的突然停顿。
    B.中国被许多游牧部族侵入,甚至还被某些王朝取而代之。但是中国人没有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者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C.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体现在中国文化的核心政治观念从未发生动摇。
    D.孔子的“损益”说,就是指中国历史与文化并没有对前一阶段的文明成果彻底砸烂推翻,而是有继承有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文明有强大的连续性,因而虽然有外部力量入侵,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面貌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B.血缘关系维系了从部落贵族发展出来的国家统治集团的统治,而贵族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拥有无法比拟的特权。
    C.中国没有西方式的神庙组织,在维护贵族体制上,发达的宗法体系,发挥了重要的功能。
    D.春秋战国时代,损益的历史发展规律在中国的贵族时代走上完结之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变法,使世卿世禄的历史走向没落,六艺之学这些贵族教育的内容,也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
    B.因为士人掌握文化资源,血缘不再是人才优劣的标准,所以士人地位崛起。尚贤思想成为各家各派的基本主张,士人取代贵族在各国的政治实践中发挥作用。
    C.各家各派努力推行自己的理论主张,对君主制的推动,即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政治意义。
    D.国家治理的意识形态化,使得皇帝制度下君主的至高地位确立了,同时也意味着接受了某种思想理论。

【参考答案】
    1.B(“中国人没有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者畜牧经济”错,原文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者畜牧经济”)
    2.A(因果倒置)
    3.D(逻辑错误。原文是“皇帝制度下君主的至高地位确立了,但同时也意味着接受了某种思想理论,这个过程其实是国家治理的意识形态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