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长期分裂和连绵战祸的南北朝,发展到盛唐,雕塑的面容和体态

发布时间:2023年6月5日更新时间:2024年1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75636浏览:

【原文】
    走出长期分裂和连绵战祸的南北朝,发展到盛唐,雕塑的面容和体态有了明显变化,形成与北魏的悲惨世界对映的另一种美的典型。
    秀骨清相、婉雅俊逸明显消退,健康丰满的形体出现了。与超凡绝尘、充满不可言说的智慧和精神性不同,唐代雕塑有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成为管辖世事、可向之请求的权威主宰。
    唐窟中的菩萨不再向前倾斜,而是安安稳稳地坐着或站着;不再是概括性极大、分化不明显的三佛或一佛二菩萨;而是分工确定、职能不同、地位明确的一铺佛像或一组菩萨,展示出与各种统治功能、职责相适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式。本尊的严肃祥和,菩萨的文静矜持,天王的威武强壮,力士的凶猛暴烈,或展示力量,或表现仁慈,或显现天真,或露出沧桑:形象更具体化、世俗化,不只是那含义甚多而捉摸不定的神秘微笑了。
    这是进一步的中国化,儒家思想渗进了佛堂。唐代佛像温柔敦厚关心世事的神情笑貌和君君臣臣各有职守的统治秩序,充分表现了宗教与服务于政治、伦常的儒家的同化合流。于是,既有凶猛吓人、筋肉凸出的天王、力士,也有和蔼可亲的菩萨、观音,最后是那端居中央、雍容大度的本尊佛相。
    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而是现实生活。王朝统一、较长和平,时代繁荣、相对稳定。下层不像南北朝那样悲惨,上层也能安心地沉浸在歌舞升平的世间享受中。社会的具体形势的变化使得对佛国的想望和宗教的要求有了变化。精神统治不再需要用吓人的残酷苦难,而以表面诱人的天堂幸福生活更为适宜。
    (节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问题】
    25.依据材料,列出唐代佛像的特点。(4分)
    26.唐代佛像雕塑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5分)
    27.依据材料,归纳概括唐代雕塑的艺术追求。(6分)

【参考答案】
    25.①形体健康丰满;②面容慈祥(或:面容亲切、面容和蔼);③姿态安稳;④面相、体貌与职责相适应。(一点1分,共4分)
    26.①儒家思想渗透进佛堂,与佛教同化合流。②社会具体形势的变化促使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发生转变。(一点2分,两点5分)
    27.①唐代雕塑追求与现实生活相适应,拉近宗教与世俗生活的距离;②唐代雕塑追求服务于政治,拉近宗教与儒家伦常的距离。(每点3分,共6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