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大众媒体扮演了推行者、建构者与同谋者的角色。】大众媒体将消费与文化行为合二为一,赋予商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把社会的各个阶层裹挟其中,为消费主义【 】,最终使消费主义成为大众的生活理念与追求。
在消费主义文化之下,媒体不断调整形式与内容,创造新的媒体产品。从报纸杂志的宣传到广播电视的广告,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使用,更使消费主义【 】、登峰造极,不在操控着人们的欲望和兴趣。
消费主义极大地缩短了单件物品的使用寿命。人们很少选择多次修理同一件家电,因为购买同类新款产品的价格未必高于修理的成本,而面盆修补、钢笔修理、缝纫织补这些日常生活中曾经【 】的行当,宛如儿时晚霞下的担货郎,渐行渐远,几近绝迹。家具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耐用品,( ),许多美丽的衣服可能仅仅被上身一试便匆匆完成使命。
【问题】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大众媒体扮演了建构者、推行者与同谋者的角色。
B.在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大众媒体扮演了同谋者、建构者与推行者的角色。
C.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使得大众媒体扮演了同谋者、建构者与推行者的角色。
D.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使得大众媒体扮演了建构者、同谋者与推行者的角色。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推波助澜无孔不入无时无刻不可或缺
B.煽风点火无孔不入时时刻刻无可替代
C.推波助澜无处不在时时刻刻无可替代
D.煽风点火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可或缺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破旧被丢弃的衣物也是很少的
B.被丢弃的衣物也很少是因为破旧
C.衣物也很少是因为破旧被丢弃
D.很少的衣物也是因为破旧被丢弃
【参考答案】
1.B
2.A
3.C
【解析】
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本题“在……中”是一组介词,必须搭配使用,CD项介词“在”残缺,排除CD项。A项“建构者、推行者与同谋者”语序不当,应为“同谋者、建构者与推行者”,排除A项。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多指坏的事物;煽风点火:比喻煽动别人闹事。语境是说大众媒体推动消费主义成为大众的生活理念与追求,应用“推波助澜”。无孔不入:比喻善于四处钻营,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无处不在:无论什么地方都有,形容数量之多,和存在的范围极大。而语境是说网络和手机使消费主义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应用“无孔不入。不可或缺:比喻一点也不能缺少;无可替代;没有什么能够代替。语境是说面盆修补、钢笔修理、缝纫织补这些日常生活中离不了,应用“不可或缺”。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语境中括号前一句是“家具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耐用品”,主语“家具”在前面,从陈述角度与陈述对象前后保持一致的角度可知,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