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诗国里的革命家喊道“皈返自然”!不过那是偶然的事。偶然在言语里发现一点类似诗的节奏,便说言语就是诗,便要打破诗的音节,要它变得和言语一样——这真是诗的自杀政策了。其实他们要知道自然界的格律,虽然有些像蛛丝马迹,但是依然可以找得出来。不过自然界的格律不圆满的时候多,所以必须艺术来补充它。自然中有美的时候,是自然类似艺术的时候。最好拿造型艺术来证明这一点。我们常常称赞美的山水,讲它可以入画。的确中国人认为美的山水,是以像不像中国的山水画做标准的。我在赵瓯北的一首诗里发现了同类的见解。“绝似盆池聚碧孱,嵌空石笋满江湾。化工也爱翻新样,反把真山学假山。”这径直是讲自然在模仿艺术了。
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莎士比亚的诗剧里往往遇见情绪紧张到万分的时候,便用韵语来描写。歌德作《浮士德》也曾用同类的手段。韩昌黎“得窄韵则不复傍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这样看来,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缚束。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
(节选自闻一多《诗的格律》)
【问题】
26.诗国里的革命家提出的“皈返自然”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文学主张?(3分)
27.作者引用赵瓯北的诗作有什么用意?(6分)
28.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参考答案】
26.反对严格的格律,(1分)希望自然地写出类似言语、格律自由的诗歌。(2分)
27.赵瓯北诗中认为自然山水因与盆景假山相似而更美。(2分)说明自然的格律不圆满的时候居多,需要艺术来补充;(2分)也引发了下文诗歌应讲究格律的阐述。(2分)
28.“脚镣”指诗歌的格律;诗歌的格律有助于诗人表达情感;优秀的(有才华的)诗人借助格律才能有更好的创作。(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