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江南地域的文化符号

发布时间:2023年9月16日更新时间:2024年1月1日作者:唐力行文章ID:78257浏览:

【原文】
    苏州评弹,江南地域的文化符号
    唐力行
    苏州评弹不仅是观察江南社会的窗口,她与江南社会本来就是不可分割且相互影响的。苏州评弹由评话与弹词两个曲种组成,其渊源可追溯到唐、宋,但真正意义上的苏州评弹则兴起于明末清初,与苏州市民社会的繁兴同步。
    清代时期苏州状元达26人,占全国22.8%;经济与文化的交互作用催生了评弹与昆曲这对姐妹花,于是有状元、优伶为苏州土产之说。
    昆曲曲高和寡,主要流行于士大夫的圈子;而评弹有着雅俗共赏的特点,其受众遍及士农工商乃至贩夫走卒。相应于苏州人的性格,昆曲又称之为“水磨腔”,评弹弦索叮咚如同江南的水。如果说评话有太湖般开阔澎湃,弹词则如穿街越巷的小桥流水。水是最柔和的,也是最坚韧的。似水长流的评弹,深藏着苏州人的市民心态,流淌着苏州人的心曲,叙说着苏州人的机敏、睿智、沉稳和变通。进茶馆品茗听书成为苏州市民的生活方式,“所谓说书者,实起于苏州。苏州人闲者居多,饭后一会书,挤在茶馆中度生活者,比比皆是”,而绅商官宦则把评弹艺人请进家门办堂会。苏州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听到悠悠的评弹音乐和声如金石的评话,与小桥流水枕河粉墙融合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图景。
    江南水乡水网密布,评弹艺人行装简单,评话艺人只需醒木和折扇,弹词艺人则背着琵琶或弦子即可搭船成行。评弹演出场地也极简单,村落集市的茶馆设一桌一椅(或二椅)即可开讲。评弹从形成之初便走出苏州这一江南中心城市。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口流动小,演毕就要换场地,且数年内不会再重复莅临,这就是评弹的走码头。不过说书的走码头,仅是南抵嘉兴,北达武进,以此一小小地域为限,也就是吴语区。
    乾隆年间评弹趋于成熟,乾隆三十七年的弹词抄本《雷峰古本新编白蛇传》、乾隆刊本《新编重辑曲调三笑姻缘》等,一直流传至今;有了一批知名的评弹艺人,如演说评话《隋唐》的季武功、弹词《落金扇》的王周士、弹词《白蛇传》《玉蜻蜓》的陈遇乾、俞秀山等;还有了评弹艺术的经验总结,如王周士的《书品·书忌》等。
    我们现在能够统计到的苏州弹词的长篇书目,评话是70部,弹词是86部。一个人从懂事开始听评弹,听到老也不会重复。所以说,长篇书目和书场是评弹的生存方式。
    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江南中心移到上海,评弹中心也随之转移到上海。“上海的书场业有一个疯狂时期,三四马路、大新街附近一带以及南市城隍庙等处,简直是五步一家,十步一处,到处悬挂着书场灯笼与招牌。”其时,评弹也出现了新气象:一、男女可以在同一个书场听书;二、男女评弹艺人可以同台献艺;三、评弹演出过程中,穿插广告成为当时私人电台的经济来源;四、知识精英为评弹定位,造舆论。《申报》1926年3月29日介绍吴宓《希腊文学史》一文,指出:“据上所言,荷马的史诗,当然就是中国的所谓弹词,是民众文学的结晶。不过我们中国的所谓缙绅士大夫素来看不起平民的作品,以为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从不肯承认它们在文学上的价值。”“拿《伊里亚特》《奥特赛》与中国弹词、大鼓一类的东西并论,就是希望中国现在的文艺界发生进一步的了解。”一些知识精英撰文充分肯定评弹的社会功能,“将来风俗之善良,社会之进步,必咸颂说书之功不置,予不禁拭目以待之”。
    (有删改)

【问题】
    15.下列根据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州评弹发轫于唐宋,兴起于明末清初,其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联系,成熟于乾隆年间。
    B.弹词在乾隆年间成熟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出现重要作品、民间艺人的出名与表演经验的总结。这些较之明清,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C.除了经济因素推动弹词的发展,其自身表演行装与表演场地的简单,也推进了弹词自身的发展。
    D.吴宓在《希腊文学史》中指出,荷马的史诗,当然就是中国的所谓弹词,是民众文学的结晶。作者只想证明中国的弹词具有民间文学性,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昆曲又称之为“水磨腔”,主要原因是因为苏州人的性格与水一般,再者弹词的内容也如水一般,在坚韧之中藏着市民的市井生活心态。
    B.虽然评弹有着雅俗共赏的特点,其受众遍及士农工商乃至贩夫走卒,然而,仍然有部分士大夫看不起评弹,认为其没有文学上的价值。
    C.《申报》引用吴宓的文章,主要目的是论证士大夫对待评弹的眼光是狭窄的,没有看到其文学价值,更没有看到评弹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D.以太平天国为界,作者将江南的评弹与上海的评弹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上海的评弹出现四种新气象。这新气象的出现,与上海的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7.结合第三段内容,多角度概括苏州评弹兴起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5.D(3分)
    解析:“只想”错误,表述绝对化。作者还想借此讽刺那些轻视弹词,认为它们不登大雅之堂的权贵。
    16.C(3分)
    解析:未然变成已然。
    17.评弹分布范围广;暗合苏州人的性格;社会经济繁荣和权贵办堂会的契机。(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解答本题,要在准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加以分析与提炼。这段文字先是将“昆曲”和“评弹”进行比较;然后突显评弹的特点;最后再从生活方式上突显其兴起的原因。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