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材料一:
2017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这一年,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支持下,人工智能在语音、语义、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开始加速应用到各个产业场景。在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的2017年,其中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机器视觉技术遍地开花,便捷了人们生活,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而人作为社会的主体,身份的数字化是智能社会的前提,人脸识别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不易伪造、可被动采集的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基于人脸这一非侵犯性的生物信息,进行毫秒级大数据计算,使人脸成为智能社会的“入口”,从而展开人与系统间更加便捷、安全的信息交互,开启智能社会入口。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7年下发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将“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列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之一,可见其在推动智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该行动计划也明确给出了这一技术在产业应用中的具体要求:“支持生物特征识别、视频理解、跨媒体融合等技术创新,发展人证合一、视频监控、图像搜索、视频摘要等典型应用,拓展在安防、金融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到2020年,复杂动态场景下人脸识别有效检出率超过97%,正确识别率超过90%,支持不同地域人脸特征识别。”
(摘编自马晓坤《人脸识别让生活拥有更多可能》)
材料二:
南都记者实地走访龙华区教科院附属小学,该校老师介绍,课堂上可以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抓取学生表情,根据课堂表情数据来分析教学效果。该校校长吴少文表示,学校会持续将“人脸识别+人工智能”应用在学校管理、学生评价、教师应用等方面,实现图书馆刷脸借阅、午餐室刷脸取餐、校医室刷脸体检、功能室刷脸签到等功能。
数字化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特征之一,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进一步激发了教学的活力。而随着教育信息化2.0的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正在重构全新的“教学、考评、管理、家校”新平台,教育生态系统正在不断演变。
(摘编自程洋《人脸识别技术抓取学生表情通过数据分析教学效果》)
材料三:
“刷脸”进站、“刷脸”支付、“刷脸”签到、“刷脸”执法……人脸识别技术正走进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与指纹、虹膜等相比,人脸是一个具有弱隐私性的生物特征,因此,这一技术对于公民隐私保护造成的威胁性尤其值得重视。“人脸图像或视频广义上讲也是数据,如果没有妥善保管和合理使用,就会容易侵犯用户的隐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段伟文说。
通过数据采集和机器学习来对用户的特征、偏好等“画像”,互联网服务商进而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服务和推荐等,从正面看是有利于供需双方的一种互动。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交换是不对等的。就频频发生的个人数据侵权的事件来看,个人数据权利与机构数据权力的对比已经失衡,在对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方面,消费者是被动的,企业和机构是主动的。段伟文表示,“数据实际上成为被企业垄断的资源,又是驱动经济的要素。”如果商家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就难免会对个人数据过度使用或者不恰当披露。
(摘编自谷业凯《“刷脸”会不会刷走安全》)
【问题】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人脸这一非侵犯性的生物信息,人脸识别技术使人脸成为智能社会的“入口”,这是以人的身份数字化为基础的。
B.在推动智能社会发展过程中,“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具有重要地位,已经列入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发展规划中。
C.全新的“教学、考评、管理、家校”新平台的重构,得益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发展。
D.在对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方面,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企业和机构处于主动地位,供需双方交换不对等。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在一些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得益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其中机器视觉技术有效助推经济发展。
B.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抓取学生表情体现出智慧校园的数字化特征,智慧校园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挖掘,激发了教学活力。
C.在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技术在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由于人脸弱隐私性的生物特征,必然会威胁到用户隐私。
D.我们在享受商家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和推荐的同时,也要警惕个人数据被商家过度使用或者不恰当披露。
20.要提高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水平,应从哪些方面加强努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8.A
19.C
20.(1)人脸识别技术本身方面应该进一步升级技术水平,扩展使用领域,提升识别效率和准确性,追求零失误。(2)在教育教学方面广泛普及应用,让智慧校园的数字化特征更凸显,继续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挖掘,激发更为显著的教学活力,提升教学效果。(3)在隐私保护方面趋利避害,改进安全性能,加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国家出台相关措施,提醒、引领、呼吁、告诫商家,维护消费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