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规范汉字做法本身就需要规范
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公示期间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宁教授等在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他们认为,调整44字的字形只是调整印刷宋体字,不是另搞一套,根据调查数据显示,67%的公众表示赞成,约6%的公众表示反对。可新浪网的网上调查得到的结果却完全相反,九成以上的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是“穷折腾”。王宁教授强调,一个字改还是不改并不是以多数投票为主,而要看它合理不合理,要看它有没有道理。既然“一个字改还是不改并不是以多数投票为主”,那么,为何专家们还主动提供调查数据,以示多数公众支持呢?
在笔者看来,上述官方和民间完全相左的“民调”,以及专家难以自圆其说的解释,恰恰表明,规范汉字不能是少数几个专家说了算,而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因为汉字字形的调整,关乎的不仅仅是汉字本身的“美观”、符合“字理”,更涉及各方利益。目前规范汉字这一做法,本身就需要规范。
专家们一直声称,规范汉字,调整字形,并不影响大家的生活。但是,如果汉字已经变形,那么,所有印刷品、出版物,都得修改,有人算了一笔“规范”成本账:44个字“整形”后,字典、课本、招牌……都要重新修改,花费可能是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这么大的一笔成本,谁来承担?无论是政府出钱,企业出资,还是老百姓埋单,都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怎么说没有影响呢?
其实,比规范汉字更严重的问题是,规范汉字没有得到规范使用。对于已经“定形”的汉字,乱用、乱写的情况并不鲜见,对此,谁来进行规范?比如,随意增减笔画,“污染”的“染”经常有人在“九”中加上一点,“茂盛”的“茂”下面多加一点;再比如,广告中的滥用谐音,几成文字污染,如卖沙发的写成“坐想(享)其成”,卖饮料的写成“饮(引)以为荣”,卖蚊香的写成“默默无蚊(闻)”……这些问题早已被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可这些广告语至今仍随处可见。这44个汉字整形之后,如果教材不改、门牌不改、学生作业不改,那么,规范字的不规范使用问题,不就更严重了?
单从“字理”上说,对一些汉字进行变形,可能是合理的,可是,规范汉字的规范使用,必然有“推广”与“规范”成本,在进行变形决策时,这是比“整形”更重要的事,如果要花上百亿元去为44个汉字的美容付出代价,这代价是不是太高了?
只有慎重地全面分析、评估调整汉字字形的必要性、可行性,才能使汉字的规范得到更广泛的支持。笔者所担心的是,贸然对汉字“整形”,将加剧汉字使用的不规范,而不久之后,面对严重的使用不规范,再进行新的“整回原形”,会让汉字美容最终成了汉字毁容。
【问题】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认为单从“字理”上说,对一些汉字进行变形是合理的。
B.汉字字形的调整,关乎的不仅仅是汉字本身的“美观”,更涉及各方利益。
C.只有先规范使用汉字、书写汉字,才能使汉字的规范得到更广泛的支持。
D.对于已经“定形”的汉字,乱用、乱写的情况并不鲜见,这些问题比规范汉字更需要解决。
E.专家们应顾及各方利益,不要借规范汉字为某些利益集团牟取利益。
10.根据文意,请归纳专家们关于调整44个汉字字形的相关观点。(3分)
11.根据文意,专家如何做才能使汉字的规范得到更广泛的支持?(4分)
【参考答案】
9.(5分)AE(A该项漏掉了“可能”这一限制词语。E.原文无此信息,属无中生有。)
10.(3分)①调整44字的字形只是调整印刷宋体字,不是另搞一套。
②一个字改还是不改并不是以多数投票为主,而要看它合理不合理,要看它有没有道理。
③规范汉字,调整字形,并不影响大家的生活。(每点1分)
11.(4分)①应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不要想当然。
②要慎重地全面分析、评估调整汉字字形的必要性、可行性。
③要考虑规范汉字的“推广”与“规范”成本。(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