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宋)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此词写于陆游四十八岁身临南郑抗金前线时期。
【问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陆游在南郑即目抒感,此词题中用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B.上片首句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痛惜。
C.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D.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运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
E.全词由“哀”到“兴”,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这在南宋爱国词作中是很常见的。
15.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在全词中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4.DE
【解析】D项用拟人的手法:E项表达对战争胜利的乐观情感在南宋的爱国词作中不多见。
15.诗人凭高望月,看见南山的明月把层层云幕都推开。言其“多情”,运用拟人的手法,上承“凭高”,下启诗人遥想长安之景。含蓄地表达出词人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国家残破的悲戚,对失地的眷恋均可)。(解析、作用、情感各2分)
【古诗译文】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浓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