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材料一:
汉字是“历史的活化石”。人们通过一个个静态的汉字不断破译着千年的历史密码,步入动态的历史文化圈。人们从数千年前造字者的逻辑里发现当下生活的相似面貌,并就此形成中华文明的自我延续性。
“中日韩三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在数千年的汉字文化历史长河中,通过汉字沟通交流,构筑了深厚的东亚文化底蕴。”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副秘书长韩梅说,首部中日韩公用汉字词典已完成词条确认和释义整合,这将促进汉字发展,加深三国相互理解。
其实,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在历史上曾传播到东亚许多邻国,形成汉字文化圈。“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汉字产生浓厚兴趣,中国也积极地把汉字介绍给世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户思社说。汉字正逐渐成为促进中外民间友好交流的使者。
(摘编自《汉字之美抒写文化自信》,2017年9月20日新华网)
材料二:
汉字起源于模仿自然、图画纪事、表情达意的需要,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符号系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各地乡音不同,但书面语言相同,这有效促进了不同地域思想文化交流和国家政令畅通。
汉字的相对稳定,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独特贡献。汉字具有象形与表意的特点,在表达人文精神以及人与物关系方面简明扼要。即使时过境迁,后来者在阅读古籍时同样可以由文辞而把握其智慧,将积累的优秀文明成果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摘编自《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2016年9月2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最近,浙江卫视《汉字风云会》在众多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位列卫视综艺节目关注度排行前茅,受到很多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关注。《汉字风云会》的选手以小学五年级左右的孩子为主,所涉内容大多是常用字词。这些并不冷僻的字词成年人也容易弄错,因此很有普及价值。节目聚焦低年龄萌娃、覆盖全家庭范围的收视群体。饭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收看节目,学习汉字,是很温馨的预设场景。
普及汉字的正确写法,让人们在一笔一画中抚摸汉字的体温,把汉字写得方方正正,既是保证汉字书写规范的现实需求,也是捍卫汉字文化纯粹性的重大问题。
(摘编自《在一笔一画中抚摸汉字的体温》,2017年8月6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电子设备在较大范围内长时间使用,手写汉字场景不断减少,直接导致汉字渐渐疏于书写练习;同时,在使用电子设备时,拼音输入法应用较多,对字形识记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当问及忘字错字的原因,最多可选3项的情况下,认为原因是日常书写较少、疏于练习的占82.4%,长期使用电脑手机等的占52.0%。人们对“提笔忘字”现象有着不同的态度。
对“提笔忘字”现象有关观点的态度
关于“提笔忘字”的观点表述
|
同意
|
不同意
|
不清楚
|
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
92.2%
|
3.9%
|
3.9%
|
“提笔忘字”应引起高度重视
|
86.3%
|
7.8%
|
5.9%
|
“提笔忘字”不利于汉字的传承与使用
|
65.7%
|
22.5%
|
11.8%
|
“提笔忘字”对文化传承没有影响
|
13.7%
|
73.5%
|
12.8%
|
汉字结构复杂、书写困难
|
24.5%
|
68.6%
|
6.9%
|
“提笔忘字”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
37.2%
|
51.0%
|
11.8%
|
【问题】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无论历史上还是当下,汉字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在东亚自然而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这无疑加深了中外文化交流。
B.多元化的需要促进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有利于优秀文明成果代代相传。
C.如今“提笔忘字”现象屡屡发生,直接原因是使用电子设备时应用拼音输入法较多,而应用五笔输入法较少。
D.根据相关调查统计,可知人们已充分意识到“提笔忘字”对汉字推广和文化传承均有负面影响,因此“提笔忘字”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E.捍卫汉字的文化纯粹性有一定的难度,但人们并不大认同汉字书写困难,而认为“提笔忘字”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
9.如何通过汉字来树立我国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7.C
8.BD
9.(1)积极向国外介绍汉字,促进不同地域思想文化交流,扩大汉字的国际影响力。(2)探究汉字的历史渊源,挖掘汉字的文化价值。(3)普及汉字的正确写法,保证汉字书写规范。(或者,加强日常书写,减少“提笔忘字”现象)
【解析】
7.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浙江卫视《汉字风云会》的观众定位并非是小学五年级左右的孩子,而是低年龄萌娃,节目选手主要是小学五年级左右的孩子。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
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概括,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结合对题干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答案,根据理解可以作答为,从材料一中“国际交流”,从材料二中的“历史渊源”,从材料三的“书写规范”。从以上三个角度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