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
【问题】
10.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11.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
【参考答案】
10.①夸张。“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②比喻。“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雷鸣一样震耳。③细节描写。“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④以动衬静。“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
11.①“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②“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③“江海寄余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
【解析】
10.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艺术手法包括修辞和表现手法,本诗上阕最明显的是“家童鼻息已雷鸣”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另外,上阕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因此从描写手法的角度来看,“敲门”“倚仗”的动作都是细节描写,而“鼻息”“江声”是为了衬托出夜的寂静,因此是以动衬静。
1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下阕的情感比较复杂,但都是直抒胸臆,因此诗句体现明显,只需抓住关键词句,并结合注释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即可理解情感,如“长恨”表现无奈,根据作者经历可知,是对身陷仕途的无奈;“忘却营营”表明想摆脱烦扰的世俗生活,向往自由;“江海寄余生”进一步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