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人士进入乡村,共同【 】乡村的空间愿景。其中尤为媒体所渲染的,是都市中产阶级对乡村空间的建设。都市中产阶级的乡村空间建设呈现出了两种社会想象:一种是将乡村空间当做都市“飞地”,通过理想的家庭秩序与空间来【 】都市价值的侵蚀与令人窒息的都市空间,以此实现理想的城市-乡村共同生活的状况;另一种则是试图对抗现代主义与理性对于生活的宰制,在建设者的明星效应、政策的推动和旅游经济的【 】中实现了对乡村物质空间的改造。然而,( );文化启蒙者是后者试图使用的身份,以重构村民和自然、历史的关系,然而只能打捞出文化余脉作为奇观存活于“乡愁经济”之中,源于对乡村空间所做的器物性改造,更丰富的乡村想象则【 】。
【问题】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打造 防御 困惑 意犹未尽
B.塑造 抵御 蛊惑 戛然而止
C.打造 抵御 困惑 意犹未尽
D.塑造 防御 蛊惑 戛然而止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乡村空间成为“新的租界”,使前者的城市与乡村的中心-外围关系牢牢存在。
B.前者的乡村空间成为“新的租界”,使城市与乡村的中心-外围关系牢牢存在。
C.前者的城市与乡村的中心-外围关系牢牢存在,乡村空间成为“新的租界”。
D.乡村空间不仅未弱化前者城市与乡村的中心-外围关系,反而成为“新的租界”。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后者试图以文化启蒙者的身份,重构村民和自然、历史的关系,然而对乡村空间所做的器物性改造,只能打捞出文化余脉作为奇观存活于“乡愁经济”之中。
B.后者试图以文化启蒙者的身份,对乡村空间做出器物性改造,进而重构村民和自然、历史的关系,但只能打捞出文化余脉作为奇观存活于“乡愁经济”之中。
C.对乡村空间所做的器物性改造,只能打捞出文化余脉作为奇观存活于“乡愁经济”之中,后者应着力凸显文化启蒙者的身份,以重构村民和自然、历史的关系。
D.重构村民和自然、历史的关系,方能凸显后者文化启蒙者的身份,而对乡村空间所做的器物性改造,只能打捞出文化余脉作为奇观存活于“乡愁经济”之中。
【参考答案】
17.B(打造:制造;创造或造就。塑造:用泥土等可塑材料制成人物形象;用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形象;通过培养、改造使人或事物达到某种预定的目标。根据语境应选择“塑造”与“愿景”搭配。“防御”和“抵御”都有抵抗的意思,前者倾向于被动的抵抗,对象倾向于潜在的威胁,后者倾向于主动的抵抗,对象倾向于当前的威胁。蛊惑:迷惑;使人迷乱。困惑:感到疑难,不知所措。根据语境,从前面“建设者的明星效应、政策的推动和旅游经济”的修饰语来看,应选择“蛊惑”。意犹未尽:还没有尽兴;意思还没有全部表达出来。戛然而止:突然中断。根据语境,应选择“戛然而止”。于此可以选出B)
18.C(根据“然而”与括号后的分号,可以推知括号内的句子和需要修改病句的句子之间的层次应该是与“一种”“另一种”对应的“前者”和“后者”。故括号内的句子以“前者”开头为宜。四个选项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先过程或表现.后结果,落脚点是乡村空间当前的局限性。于此可以选出C)
19.A(根据18题的答案,大致可以排除CD两项。然后选项的四个分句间的关系,是先从宏观上表达“后者”的理想,然后再与后文形成转折关系。通过排除法可以选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