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②。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③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④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②九重,指朝廷。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③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④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问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1日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15.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4.B。
15.①颈联说自己与鸥鸟己熟(1分),经常来垂钓连所坐之石都温暖了(1分),表达出诗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1分)。
②尾联却说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1分)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1分)。这反映了诗人出世入世的矛盾纠结(1分)。
【参考译文】
乱山环绕我的住所,江水侵袭我的屋门,
长久以来我居住在淮南尽头荒远的小村。
置下五亩薄田终老此地的计划逐渐形成,
朝廷新政扫除我昔日窠巢不留一点旧痕。
沙鸥岂止见惯我的身影,它早和我相熟,
经常来到江边垂钓,坐的石台也是半温。
很久以前我就与东风作好了今天的约定,
当美丽的梅花再度开放,我将重返朝廷。
【鉴赏参考】
苏轼在元丰四年(1081年),作《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元丰五年(1082年),作《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这首诗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仍用前两首诗的韵。1080年,苏轼初到黄州,住定惠院,后迁临皋亭,后又筑雪堂。
首联的“淮南尽处村”,即指他在黄州的住处。“乱山环合”、“水侵门”、“淮南尽处”,写出了苏轼住处的环境特点:乱山环抱,江水侵门,荒远偏僻。
苏轼在临皋亭筑南堂住家,又写下了《南堂》五首,其中《南堂》之四:“山家为割千房蜜,稚子新哇五亩蔬。”颔联中的“五亩“可能指临皋的“五亩蔬”。说自己在南堂住家,有田里的五亩蔬,可以逐渐为终老作打算了。为什么想在黄州终老呢?因为朝廷已经不用他了。“九重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陆游在《施司谏注东坡诗序》中解释这一句说:“昔祖宗以三馆(按:弘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养士,储将相才。及元丰官制行(按:王安石改革官制),罢三馆。而东坡盖尝直史馆,然自谪为散官,削去史馆之职久矣,至是史馆亦废,故云‘新扫旧巢痕’”。
颈联承“终老计”说,“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苏轼说要终老黄州,不只是跟江边的沙鸥混熟了,还觉得来的次数多了,他钓鱼所坐之石也觉温暖了。这首诗说与鸥鸟已熟,钓石已温,含有甘心退隐,忘掉其他想法的意思。他虽说要终老黄州,但还忘不了朝廷,所以尾联又说:“长与东凤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神宗有起用他的意思,故称“与东风约今日”。到了正月里,梅花的香魂先返回去,于是,梅花再度开放。即他希望自己能再回朝廷,宋神宗能再用他。诗题“复出东门”有寻春的意思,即希望梅花再开,他能再起用。
这首诗情意温厚,用思雅正。苏轼被贬黄州,可是诗中只说自己习惯亍这种隐居生活,没有一点责怪的意味,显得温柔敦厚。又说“渐成终老计”,如同这是他自己的打算,不说被朝臣排挤陷害,只说“九重新扫旧巢痕”,朝廷有新的作为,也很含蓄。他希望能够归朝奉职,这种希望在诗题里只说“复出东门”,含有寻春的意思,这个春天,即“暗香先返玉梅魂”,指梅花在正月里落后再开,比喻自己在罢斥后能再回朝。
(周振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