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杂志把我的两篇文章放在“非虚构”栏目,无意间使其

发布时间:2024年3月15日更新时间:2024年1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83578浏览:

【原文】
    《人民文学》杂志把我的两篇文章放在“非虚构”栏目,无意间使其获得了一种命名和意义。但是,它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问题】
    1.下列关于非虚构文学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非虚构文学在国内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概念,要想被文学界认可,首先要解决的是“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B.非虚构文学的核心就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创造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
    C.非虚构文学的叙事性,就是运用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问题。
    D.非虚构文学能够打开一个内部场景,从而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可以体验到更多的现实感和迫近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韦勒克反对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理论,他认为文学艺术创作出来的都应该是一个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虚拟世界。
    B.非虚构文学的写作要具有文学的意义,就必须对真实事件进行千差万别的叙述,提供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
    C.对作家创作的虚构文学作品,读者不会质疑其题材的真实性而可能会去寻找其中的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
    D.作者认为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是对立的,这样就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文学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时也使人们产生顾虑,因为它与传统观念中文学的虚拟性不相符合。
    B.从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物理真实是客观存在的,文学真实是在物理真实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自身的认识。
    C.作者以倾向纪实的形式叙事,不作隐瞒,作品就不会产生由写作技巧带来的种种误读,非虚构文学就可达到真正的“真实”。
    D.非虚构文学可以借“真实”之名,赢得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话语权,但同时也必然接受真实性的质疑。

【参考答案】
    1.【内容理解】(3分)
    C(原文表述是“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选项表述为“运用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与原文不符。)
    2.【理解分析】(3分)
    D(原文表述是“非虚构文学……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选项表述为“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是对立的”,与作者观点不符;“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是对立的”与后面的结果没有因果关系。
    3.【概括分析】(3分)
    C(原文是“非虚构写作只能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真实”,选项表述与原文不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