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用【】的讲述,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

发布时间:2024年6月13日更新时间:2024年6月13日作者:未知文章ID:84742浏览:

【原文】
    《桃花源记》用【    】的讲述,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生活清晰地隔离开来。就时间论,桃花源中人的祖先为“避秦时乱”而躲进这里,其实也就躲开了世俗年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间在这里停止了,历史在这里消失了,这在外人看来是一种可笑的落伍和背时,但刚想笑,表情就会凝冻。人们反躬自问: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那么【    】,外面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究竟有多少真正的意义?于是,(    )这种嘲笑,对人们习惯于依附着历史寻找意义的惰性,颠覆得惊心动魄。
    就空间论,桃花源通过三种方式更是与人们所熟悉的茫茫尘世切割得非常彻底。第一种方式是美丑切割。这是一个因美丽而独立的空间,那位渔人是惊异于美景才渐次深入的。这就是说,即便在门口,它已经与世俗空间在美丑对比上【    】。第二种方式是和乱世切割。其实,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总是与试图摆脱平常状态的功利竞争有着【    】的联系,桃花源之所以成为桃花源,就是在集体心理上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没有了外界,也就阻断了天下功利体系。第三种方式叫“不可逆切割”。桃花源的独自美好,容不得异质介入。永久地消失于被重新寻找的可能性之外。借此划出一条界限,桃花源并不是隐士的天地,那些凭借名声、学识、姿态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问题】
    17.下列在文中括号里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不再嘲笑桃花源中人,而是嘲笑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
    B.应该受到嘲笑的不光是桃花源中人,更应该是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
    C.人们不光嘲笑桃花源中人,更应该嘲笑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
    D.应该受到嘲笑的不再是桃花源中人,而是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娓娓动听    泰然自若    大相径庭    唇亡齿寒
    B.娓娓道来    怡然自得    大相径庭    千丝万缕
    C.娓娓动听    怡然自得    势不两立    千丝万缕
    D.娓娓道来    泰然自若    势不两立    唇亡齿寒
    19.文中画线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桃花源并不是隐士的天地,那些凭借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B.桃花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以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C.桃花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凭借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D.桃花源并不是隐士的天地,那些以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参考答案】
    17.D(这里应该是“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是选择上的“应该,不应该”而不是事实上的“嘲笑或不嘲笑”)
    18.C(娓娓道来不能作定语;泰然自若比喻紧急情状下镇定不慌乱;大相径庭喻差异大;势不两立喻矛盾尖锐不能并存,这里强调桃源“美”与世俗的“丑”不能并存;唇亡齿寒指利害关系密切;千丝万缕指关系密切。)
    19.B(“桃花源并不是隐士的天地”不合情理,这里应该强调“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因为隐匿于桃源中的本来就是“逃避战乱的特殊隐士”“不合情理”也属于病句的一种,后一句考搭配。)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