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路的历史()。自从村子里最早那座茅棚在这里扎下,庄稼人到

发布时间:2024年6月15日更新时间:2024年6月15日作者:未知文章ID:84770浏览:

【原文】
    这条路的历史(    )。
    自从村子里最早那座茅棚在这里扎下,庄稼人到田里去刨食吃,去播种、栽秧、锄地、浇水,再把收割了的庄稼拉回。去去来来,很快,清风一吹,一条亮带子就在美丽的梁邹平原上飘起来了。
    梁邹平原这一带古时候是退海之地,海水虽被黄河赶走,沉下的泥沙却饱浸着盐分,捧一捧湿土闻一闻,咸腥味刺鼻。春天盐碱泛上来,一圈圈一圈圈的“绒花”盛开,地里白茫茫,如同下了一场雪。
    在我每年一定回故乡居住的这段日子里,每天我都要踏上这条路,(    )。每次来我都(    )不住激动。我走得很慢,我在以脚掌为手轻轻抚摸它。我走到南边去看(    )、生长茂盛的庄稼,从起伏的绿浪里捕捉那黑豚一样窜动的脊背;再回首凝望一会儿被雾霭笼罩的村庄,那若隐若现的红瓦白墙,缕缕袅袅升起的炊烟,仔细分辨着那里混杂在一起的狗吠、鸡鸣和孩子的哭叫。这时候,挨近地平线的夕阳吸引我侧过脸,这一瞬的夕阳是最美的,一泓熔金似的鲜亮,又丹柿一样柔和,它低低地悬着,平原愈加平坦、辽阔。

【问题】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修长    恋恋不舍    控制    一望无际
    B.修长    流连忘返    控制    漫无边际
    C.悠长    流连忘返    抑制    一望无际
    D.悠长    恋恋不舍    抑制    漫无边际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绒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至如梁、柱、枋、檩、门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庄稼人到田里去谋生,他们辛勤付出,精耕细作,再把收割了的庄稼载回。”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8、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修长:细长。悠长:长;漫长。形容“历史”应该用“悠长”。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流连忘返: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根据句意,应该用“流连忘返”。控制:①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操纵。②使处于自己的占有、管理或影响之下。抑制:压下去;控制。与“激动”搭配,应该用“抑制”。一望无际: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漫无边际:①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②形容谈话、写文章等没有中心,离题很远。根据语境,应该用“一望无际”。
    19、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项的引号和文段中“绒花”的引号作用相同,都是使用了比喻义。A项表示突出、强调。C项两处引号均表示反语。D项是直接引用。
    20、①原文再现了劳动的过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庄稼人的辛劳;(2分)②原文表述与上下文语体一致,更口语化,描写亲切生动。(2分)(评分关键点:“再现劳动过程”“生动形象”“口语化”“亲切”)
    【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句式、辨析表达效果的能力。此类题,要有语段整体感知的意识,即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来分析,切忌割裂理解。从描写上看,改动后的文字“辛勤付出,精耕细作”是概括性描写,不如原文“播种、栽秧、锄地、浇水”生动形象。从语体风格看,改句是书面语;原句口语化,和整段文风更协调。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