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竹歌并引(后部分)

发布时间:2024年6月15日更新时间:2024年6月15日作者:白居易文章ID:84774浏览:

【原文】
    画竹歌并引(后部分)
    白居易
    野塘水边崎岸①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婵娟不失筠②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③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
    幽姿远思少人别④,与君相顾空长叹。
    萧郎⑤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
    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注]①琦岸:曲折的水岸。②筠:竹子的青皮。③省:记得。④别:鉴别。⑤萧郎:画家萧悦。

【问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句以野塘、曲折堤岸的特定环境,营造远离世俗的氛围。
    B.诗的第三句中,“婵娟”“粉态”绘形绘色绘神,写出了丛竹的美妙。
    C.诗中,诗人感到竹画艺术水平很高,自己难以欣赏,只好对画家失笑。
    D.诗人对年老的萧郎深表同情,而“绝笔”在无形中抬高了这画的价值。
    16、这诗是为萧郎的竹画而写的,为什么说“不似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参考答案】
    15、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诗人感到竹画艺术水平很高,自己难以欣赏,只好对画家失笑”不正确;应是诗人感叹如此绝妙的绘画,竟然少有人赏识,诗人与画家只有相顾失笑,嘘唏感慨。
    16、不似画,是因为能听到竹叶婆娑的声音,那丛七茎竹是诗人曾见到的天竺寺前石上劲健生长的竹子形象,那丛八茎竹是诗人在湘妃庙里雨中看到的疏朗而森寒的竹子形象。(2分)诗人通过幻觉和想象把画中的竹写活了,不仅写出了其形态,更刻画出其神态,(2分)从而高度赞美了萧郎不凡的绘竹艺术水平。(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低耳静听疑有声”是幻觉描写,后四句是想象(或联想),并分析其对表现竹画和赞美萧郎绘画艺术水平的作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