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①
苏轼
(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
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
不觉青林没晚潮。
(二)
余生欲老海南村,
帝遣巫阳招我魂②。
杳杳天低鹘没处,
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①这两首七绝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离开贬所儋州之前。澄迈,县名,在今海南岛;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
②帝遣巫阳招我魂:帝,指上帝;巫阳,古代女巫名。这里诗人化用《楚辞,招魂》之意,借上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内迁。
【问题】
8.第一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5分)
9.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艺术手法有何异同。(6分)
【参考答案】
8.①愁闷。先写自己长期羁绊在外,倦于漂泊,归路漫漫,愁绪满怀;②豁朗。但当诗人登上通潮阁,俯视长桥,远眺白鹭,眼前一亮,情感由低抑转为豁朗;③惆怅。而在不知不觉间,时光流逝,天色转暗,作者又回入到寂寞和惆怅中。(答出2种情感3分,3种情感5分)
9.同:景中寓情。①第一首借宁静渐暗的夕阳之景抒发诗人身在异乡的落寞惆怅。②第二首诗人借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2分)
异:①第一首结句化动为静。用一个“没”字写晚潮,动中显静。在这宁静中,时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树林映着最后一抹斜辉。(2分)
②第二首结句比喻。用发丝来比喻天际的青山。雄伟壮观的青山在地平线上仅露出如一丝纤发般的远影,可见青山之遥,中原之远。(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