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革,字休映,济阳人也。六岁便解属文。九岁革父艰,孤贫,读

发布时间:2016年5月17日更新时间:2025年4月12日作者:未知文章ID:29884浏览:

【原文】
    江革,字休映,济阳人也。六岁便解属文。九岁革父艰,孤贫,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补国子生。吏部谢胱雅相钦重。胱尝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以革才堪经国,除广陵太守。时革镇彭城。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马,乃泛舟而还,为魏人所执。魏刺史元延明闻革才名,厚加接待。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革厉色而言日:“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值魏主讨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还朝。诏日:“广陵太守江革,临危不挠,可太尉。”
    时武陵王①在东州,颇自骄纵,上②召革面敕日:“武陵王年少,臧盾③性弱,不能匡正,欲以卿代为行事。非卿不可,不得有辞。”革门生故吏,家多在东州,闻革至,并缘道迎候至郡。革不受饷,惟资公俸,食不兼味。郡境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属城震恐。上日:“江革果能称职。”乃除都官尚书。将还,民皆恋惜之。赠遗无所受,惟乘一舸。舸艚偏欹,不得安卧。或谓革日:“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徙重物,以迮④轻艚。”革既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
    寻监吴郡。于时境内荒俭,劫盗公行。革至郡,百姓皆惧不能静寇。革乃广施恩抚,明行制令,盗贼息,民吏安之。
    时尚书令何敬容掌选,所用多非其人。革性强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疾,乃谢病还家,以文酒自娱。大同元年二月,卒。傍无姬侍,家徒壁立,世以此高之。
    (《南史·梁·江革传》有删节)
    [注]:①武陵王:即梁武帝的儿子萧纪。后称帝。②上:梁武帝。③臧盾:人名。④迮:狭窄。迮轻艚,意为让船舱增加重量。

【问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耽学不倦    耽:努力
    B.以革才堪经国    经:治理
    C.济江甚险    济:渡水
    D.世以此高之    高:敬重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革厉色而言日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B.延明将加害焉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当移徙重物,以迮轻艚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革自幼聪明敏捷,六岁便通作文。九岁时父亲去世,他孤苦贫穷,但读书孜孜不倦。吏部郎谢眺曾专门去拜访问候江革。
    B.江革镇守彭城。彭城失守后,江革被魏人俘获。他在魏人面前临危不惧,梁武帝大为赞赏,认为江革可以做太尉。
    C.皇上派江革到东州辅佐武陵王。江革的弟子属吏多在东州,听说江革要来,都沿道迎候。江革不接受别人的东西。只靠官俸过日子,饭食也很简单。
    D.因为吴郡当时荒年歉收,盗贼纷起,所以皇上专门派江革监管吴郡。江革到吴郡上任后广施恩惠,明令行为,制定律令,最终平息了盗贼。
    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3分)
    译文:
    (2)郡境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3分)
    译文:
    (3)革性强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疾。(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答案】A(耽:沉迷)
    【解析】此题考查“古代诗文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耽”作“沉迷”意,“为人性僻耽佳句”中即此义。《诗经·卫风·氓》中“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也即此义。B项中“经”作“治理”、“管理”,义项比较常见,如“经营”。C项中“济”作“渡水”,更是常见,如“同舟共济”、“直挂云帆济沧海”等。D项中“高”作“敬重”义,可根据上文语境推断出来。
    2.【答案】C(都是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后一个“以”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A.前一个“而”是连词,连接状语,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后一句出自《鸿门宴》,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B。前一个“焉”,是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也可作兼词“于之”。后一个“焉”,出自《烛之武退秦师》,是句未语气词,可译为“啊”。D.前一个“于”是介词,可译为“在”;后一个“于”出自《师说》),是介词,可译为“向、对、对于”。)
    【解析】此题考查“古代诗文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此题选取的几个虚词“而”“焉”“于”,是二检测没有考查过的,为避免学生复习遗漏,故专意安排考查,而“以”,因其重要,考查密度最大,所以三检再一次重复考查。本题中的教材例句多选择教材中的重要篇目。
    3.【答案】D(应为“不久他又监管吴郡”。寻:不久。D项中“歉收”是原文中“俭”之义)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局部设题,细部翻译出错。“因为”和“所以”因果颠倒。句中“寻”是“不久”之义”。
    4.【答案】(1)(魏刺史元延明)让江革作祭拜彭祖的文章,江革以拘捕日久,没有心思为由进行推辞。(评分标准:主语省略1分,“辞”1分,介宾短语后置1分)
    (2)东州地方(面积)很大,诉讼案件每天达数百件,江革都一一判断辨析,从不留下疑案悬案。(评分标准:“日”名词活用1分;“分判辨析”1分;“疑滞”1分,如学生把“疑滞”答成“迟疑阻滞”也给算对)(3)江革性情刚强正直,他(对尚书令何敬容等人的行为)总是进行贬斥,因此(他)被权贵所疾恨。(评分标准:“褒贬”偏义复词1分,“疾”1分,被动句式1分)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出题着眼点:一是重要实词的准确翻译;二是几种特殊句式的准确翻译,如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三是能够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合理推断翻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陈平却谗

    【原文】 陈平却谗 (陈)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时万石君奋...

  • 钓台

    【原文】 钓台 (明)王思任 七八岁时,过钓台,听大人言钓台事,心私仪之。以幼,不...

  • 武昌九曲亭记

    【原文】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

  • 杜甫

    【原文】 杜甫 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

  • 陈驭虚墓志铭

    【原文】 陈驭虚墓志铭 方苞 君讳典,字驭虚,京师人。性豪宕,喜声色狗马,为富贵容...

  • 陈轸

    【原文】 陈轸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