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夫刻肌肤,镵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②,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①镵(chá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问题和参考答案】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弗能正也 正:正确?
B.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唱而民和 唱:倡导?
D.察其党与 察:仔细看?
答案A?
解析正:使……改正。?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被创流血,至难也
?碧水东流至此回
B.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若风之摇草木?
C.百工维时,庶绩咸熙?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D.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
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
答案C?
解析A项最/到;B项代词,它/用于主谓之间;C项都;?D项?连词,来/凭。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答案B?
解析B项省略成分应为“而”。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
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答案C?
解析①说的是“法”;③说的是“人”,间接反映;⑤间接反映。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答案D
解析“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错。?
【参考译文】?
百姓没有廉耻之心,不可治理,不修礼义,廉耻之心就树立不起来。百姓不知礼义,法律也不能让他们走上正路,不尊崇善举、罢止丑行,百姓不会趋向礼义。没有法律不可以治理国家,不知礼义不可以推行法律。法律能诛杀不孝之人,却不能使人做出像孔子、曾子那样的善行;法律能惩罚偷窃之徒,却不能使人做到像伯夷那样廉洁。孔子高徒七十,学子三千人,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无论言行、仪表、文章,都是教化而成的。为墨子服役者有百八十人,都能使他们赴汤蹈火,死不后退,也是教化所致。?
在肌肤皮肉上刻花纹,受伤流血,很难忍受,然而越人以此为荣。圣王在上,阐明好恶给百姓看,用褒贬引导百姓,亲近、举荐贤士,黜退无才之徒,没有受伤流血的痛苦,而有尊贵、显赫的声名,老百姓又有谁不服从呢??古代设法却无人犯法,设刑却不用刑,不是可以刑罚而不刑罚;百工按时劳作,万事兴盛,是因为修明礼义、任用贤德之人。英雄豪杰,各自按照才能大小处于合适的职位,得其所宜,由本至末,以重制轻,那么君主倡导而百姓和顺,上行下随,四海之内,同心一致,弃贪鄙向仁义,这样教化百姓就好像风摇草木,过处无不顺伏。?如今使愚蠢的人教导智者,使无才之人管理贤士,即使刑罚严明,百姓也不会顺从,这是因为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所以圣主推举贤能,建立功业,昏主推举惟命是从的人。文王推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称王,桓公任用管仲、隰朋而称霸,这就是举贤建功。夫差任用太宰嚭而灭亡,秦王任用李斯、赵高而亡国,这是因为推荐惟命是从的人。所以观察君王所推荐的人可知治乱,观察君王亲信的人可知其贤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