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老北京胡同名称①(传承继承)着历史的文脉。过去,

发布时间:2018年9月12日更新时间:2025年4月16日作者:未知文章ID:37226浏览:

【原文】
    【材料一】
    老北京胡同名称①(传承继承)着历史的文脉。过去,老北京“庙宇甲天下”,各式各样的寺、庙、阁等,成为所在胡同街巷的地标性建筑,于是便有了【甲】、法源寺街等。古都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以官衙官爵命名的胡同是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比如定阜街原名定府大街,得名即缘于明代街中定国公徐增寿的府邸。而【乙】、双槐树胡同,则是以柴米油盐酱醋茶或花草树木命名的,既温馨亲切又不乏浓郁的生活气息。还有如【丙】、北月芽胡同是以井或胡同形状命名的,真是既形象又生动。
    在数百每年的风雨沧桑中,不少地名或“讹音”或“雅化”,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变迁。比如现在的五道营胡同,明代时是武德卫营驻军的所在地,后来讹音叫成了现名。东城区有条胡同叫礼士胡同,在明清时代,这里是贩卖驴骡的市场,叫“驴市胡同”。直至清末宣统年间,这儿废除了牲口市场,人们才巧妙的依谐音改称之“礼士胡同”。“礼士”二字让人想起“礼贤下士”这个成语,是很文雅的名称,这就是胡同名称的雅化。
    老北京的胡同名称见证了岁月的更迭,②(镌刻雕琢)着时代的烙印。不少胡同的名称随着胡同的消逝已经淡出人们的记忆,成为一种遗憾。如今,北京正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的力度,这其中自然包含了对胡同及其名称的保护。
    【材料二】
    长安街成长记
    1953年,长安街“诞生”,从东单至西单,共长3.8公里,始有“十里长街”之称。
    后来东西延至建国门、复兴门,与二环路“接轨”,全长6.7公里。之后,继续延长至大北窑和公主坟,与三环路“接轨”。
    2000年开始对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进行整体政治,宽度加宽,除全线翻修路面外,路面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全长延至47公里,已经接近百里,出了东西五环路。
    如今,长安街不仅要直出东西六环路,长长..到55公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百里长街”。同时还将完善长安街沿线景观,市民站在街边能看到的所有市政设施,都将按统一方案进行设计、改造、更换,连井盖图都出自故宫。

【问题】
    16、依据【材料一】的内容,为【甲】【乙】【丙】处选择恰当的胡同名称。(只填序号)(3分)
    A.观音寺胡同B.酱坊胡同C.史家胡同D.三眼井胡同
    【甲】【    】
    【乙】【    】
    【丙】【    】
    17、从【材料一】横线后的括号内分别选择词语填入横线处,①处应填【    】,②处应填【    】。(2分)
    18、对【材料二】画线句子中加点字“长长”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chángcháng
    B.zhǎngcháng
    C.chángzhǎng
    D.zhǎngzhǎng
    19.请你依据【材料二】,指出长安街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
    答:【    】
    20.某校在5月份计划开展“骑行百里长街,感悟京城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请你结合【材料二】,为他们说明骑行路线。(从东至西依次写出起点、途经与环路交会处的名称、终点)(4分)
    答:【    】
    21.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2分)
    (1)请你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得出一个结论。(用一个字概括)
    (2)请你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
    答:【    】

【参考答案】
    16.答案:【甲】A
    【乙】B
    【丙】D(共3分。每空1分)
    17.答案:①传承
    ②镌刻(共2分。每空1分)
    18.答案:B(2分)
    19.答案要点:①路变长
    ②路加宽
    ③路面翻新(共3分。每个要点1分)
    20.答案:宋梁路大北窑建国门复兴门公主坟三石路(共4分。“方向”1分,“起点终点”1分,写出三个“交会处”2分)
    21.(1)答案示例:变
    (2)答案示例:在保持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老北京胡同文化的传承?(2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原文】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原文】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 滕王阁诗

    【原文】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原文】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

  • 送耿晦之守湖州

    【原文】 送耿晦之守湖州 徐祯卿(明)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鵁鶄①菰叶...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