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庆寺玉兰记

发布时间:2020年3月7日更新时间:2023年9月21日作者:戴名世文章ID:42354浏览:

【原文】
    慧庆寺玉兰记
    戴名世
    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时。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者之可久也。花虽微,而物理有可感者,故记之。
    【注】①朱先生:指朱彝尊,清初文学家,曾任史官。②曲潜:指曲居避世。③物理:事物盛衰的道理。

【问题和参考答案】
    12.下列与“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答案】12.B(3分)
    【解析】B项和例句中的“以”都是“因为”的意思。所以答案为B。A连词,来;C介词,比;D介词,用。
    以:《说文》『用也。』,引申为凭、凭、靠、依据、因、由等。所用可为事物、时处、情理、所自所由等。所用为时处,译作「在」义不变,但非「在」义。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下列句子与“为人所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5
    A.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B.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C.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答案】13.D(3分)
    【解析】D项和“为人所称”都是被动句。
    14.翻译下面句子。(3分)
    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
    【答案】14.然而,不是朱先生因为(或先借)太史的身份(或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那么慧庆寺的天兰,终究没有人知道。(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说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別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以:因为。重客:贵客”。竟:终究。
    注意本句中的采分点“以”“竟”的解释。理解是翻译的基础,解答文言文翻译题,首先要通读文段,了解大意,特别是要细读要求翻译的句子及其前后的句子。其次,做题时要有采分点的意识,翻译出的句子中有采分点才能得分。翻译题的采分点一般包括三部分:对关键词语的翻译,对关键句式的翻译和句意。关键词语是对理解这个句子起关键作用的词语,主要包括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重要的虚词。
    【考点解析】【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我国早期翻译家严复先生在翻译外文时总结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这三条原则在在翻译文言文时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达”就是要通顺明白,“雅”就是要用规范的语言。为了遵守这些原则,翻译文言文必须用“对”、“换”、“留”、“删”、“补”、“调”的具体方法。
    一.“对”
    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单音节词,常常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这些单音节词逐渐发展成了现代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因此,翻译时就要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对译成以这个词(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其实是一个构词的语素)为基础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这就是“对”,也叫“对译”。如:
    例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分析:这句话中,“师”、“传”、“道”、“授”、“业”、“解”、“惑”都是单音节词,翻译时用“对换”的方法:“师”对译为“老师”,“传”对译为“传授”,“道”对译为“道理”,“授”对译为“讲授”,“业”对译为“学业”,“解”对译为“解答”,“惑”对译为“疑惑”。
    二.“换”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去替换古代词语。“换”与“对”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相同的构词成分。一般说来,古今异义、通假字、现在已不用的说法、词类活用和固定句式都要都要相应地替换。如:
    例1.诏书将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分析:表示官职任命的“拜”、“除”和表示时间的“寻”现在都不用了,可分别替换为“授予”、“任命”、“不久”。
    例2.(宾客)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分析:“股”是古代对大腿的称谓,现已不用,要换成现代汉语的“大腿”。“走”是古代对“跑”
    的说法,现已不用,要换成现代汉语的“逃跑”。
    例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得无……乎”是固定句式,要替换成现代汉语中与之对应的“恐怕……吧”。
    三.“留”
    “留”就是在译文中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做改动。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名、字、号)、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典章制度的名称、度量衡单位、器物名称等,大都这样处理。某些数词和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也可以保留不译。如:
    例1.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例2.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例3.诏书将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四.“删”
    “删”就是删略不译。文言文中的有些词,今天没有对等的词进行翻译,而且删去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就可以删略。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和一些连词等。如:
    例1.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例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例3.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分析:例1中的“乎”是表句中停顿的助词,例2中的“夫”是发语词,例3中的“之”是音节助词,这些词语直接删略不译。
    五.“补”
    “补”就是增补出文言文中省略了而现代文中不能省略的成分,包括省略的主语、省略的宾语、省略的介词、省略的量词、省略的分句等。翻译时,先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再翻译。如:
    例1.(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例2.狗吠(    )深巷中。
    例3.口技人坐屏障中,一(    )桌、一(    )椅、一(    )扇、一(    )抚尺而已。
    例4.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在己为可悔。
    分析:例1“见”前省略了主语“桃花源里面的人”,“问”后省略了宾语“渔夫”,“具”前省略了主语“渔夫”,译为“桃花源里面的见了渔夫,竟大吃一惊,问渔夫从哪里来,渔夫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例2“深巷中”前面省略了介词“于”,译为“狗在深巷中吠”。
    例3中的数词和名词之间分别省略了量词“张”、“把”、“把”、“把”,翻译时要补充出来。
    例4“力足以至焉”后省略了表转折关系的从句“而不能至”,补充后可译为“然而力量足以到达那里却不能到达那里”。
    六.“调”
    “调”就是调整语序,把文言文中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再翻译,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如:
    例1.不吾知其亦已兮
    例2.快哉,此风!
    例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例4.月出于东山之上
    翻译的六个方法里面,“对”、“换”、“留”、“删”主要是就词汇而言,“补”、“调”主要是就句法而言。翻译时还要注意古文中的借喻、借代、用典、互文、委婉等,可根据上下文灵活、准确地译出。如:
    例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例2.主人下马客在船。
    例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分析:例1用了借代的手法,用“杜康”代“美酒”,要把“杜康”译为“美酒”。例2用了互文的手法,要翻译为“主人和客人下了马,走到船上”。例3“见背”是“去世”的委婉说法,要把“见背”译为“去世”。
    文言文翻译有时还要用到“分合法”,“分”就是把一个句子分开来翻译,“合”就是把几个句子合在一起来翻译。如:
    例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例2.(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文中写两处玉兰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
    【答案】15.通过两处玉兰花的对比,表达了不要被虚名所迷惑,要靠自己的观察体悟来认识事物,以及只有潜心钻研,凭借真才实学才能走得久远的感悟。(4分)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水村闲望

    【原文】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

  • 客游

    【原文】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

  • 夏日

    【原文】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原文】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

  • 送项判官

    【原文】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

  • 送蹇秀才赴临洮

    【原文】 送蹇秀才赴临洮①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②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