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村落都是一座文化堡垒

发布时间:2020年5月19日更新时间:2023年11月7日作者:黄水成文章ID:43420浏览:

【原文】
    每个村落都是一座文化堡垒
    黄水成
    小时候,觉得世上最难逾越的是“说话”。语言的障碍比攀登还难。赶集,经常遇上对方操着一根生硬的舌头在比画着,别扭的同时,感觉对方很遥远。听大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曾有一个说客家话的人和一个说闽南话的人赶集半路相遇,一个想买对方的小猪,一个说五五二十五,另一个也说五五二十五,结果两人越说越激动,如同吵架,却根本不知对方说了什么,好像嗓门儿低就吃了亏似的,他们互相朝对方吼山似的脸红脖子粗嚷了半天,其实他俩说的是同一个价。
    小时候,我生活在闽南话与客家话交汇地带。我们那小村庄说的是客家话,相邻几个大村庄说的都是闽南话。那时人的交流很少,一年到头家里难得见几个生人,也就逢年过节串个亲戚,人的活动范围很少超出村庄。遇上说闽南话的客人,我总觉得他们不是“同类”。要命的是,上学时,老师竟然用普通话与闽南话对译课本,让我根本找不着北。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每天看着老师两片嘴皮翻飞,而我,却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讲啥,每天都像一个小呆瓜坐在课堂上不知所云。成绩就不用说了,总是个位数。直到四年级,我和几位说闽南话的同学玩在一起,让我听懂了他们说的话,进而让我听懂了老师的课,渐渐明白了课本上的内容。
    方言的障碍让我深受其害。然而,南方似乎是方言的沃土,翻过一座山,或渡过一条河,你就会落入陌生方言的包围中。当你发现整个村庄操着浓浓的异腔,仿佛到了“番邦”,语言像山一样横亘着,一时难以逾越。细心的人会发现,不止是方言,在南方,鸡犬相闻,遥呼相望的两个村庄,不但语言不通,连习俗也大相径庭。我们村过七夕,翻过一座山的姨妈家却不过;同样,他们过七月十五,我们村却不过。这是多么有意思的差别,然而,正是差别,才显得丰富多彩。
    语言和习俗都是文化的活化石,细细探究,仿佛看到一条历史的河流缓缓流动。华夏5000年的文明史,有一个人口南迁历史现象特别凸显。这种南迁现象还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客家迁徙。西晋以来,由于兵燹、灾年或人口膨胀,先后发生了5次大面积客家人南迁,这些原本定居在中原的汉民,被迫举家举族外迁,背井离乡寻找一个可供生息的土地,以躲过灾年。迁徙的大军从不同地方走来,向不同的地方走去。但大方向还是有的,就是要向着大山走去,向着战车再也不能驰骋,战马再也不能驰奔的地方走去。像磁针引路似的,他们都一路向南走来。这些迁徙的平原先民们急匆匆地往前赶路,肩上扁担压弯了腰板,一抬头,突然看见已陷入绵绵群山包围之中,烟雾迷离中,看不清来路,也看不见前方路在何方,拂手拭一把额头汗水,却被山风灌个满怀,一拍脑门儿,这草木丰沛的群山不正是最好的屏障吗!从此停下疲惫的脚步,夯土为楼,焚茅开荒,开始新一番生息繁衍。要不然,千山万壑中,为何都有中原先民后裔。南方村落中,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姓氏聚居,绝不会是众多姓氏混杂。姓氏就是氏族的血脉徽章,它让人一目了然看清基因纽带的脉络,每一个村落的姓氏都亮明你的前生与来路。
    人口的流动带来了文化的碰撞。这些迁徙的族群就像一颗颗文化的种子,把起源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一步步向南传播,直到天涯海角。每到一处,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耕读传家的思想,都能落地生根,并在与当地土著的不断碰撞融合中,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或说文化现象。所谓十里不同俗,细究之,他们又似曾相识,个中原因,就是地域演变的结果。南方多山隔阻的原因,让这种地域风格更加鲜明。也正是高山大河的隔阻,让一个地方的语言和习俗从此放慢或停下前进的脚步。一种方言或一宗民俗往往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文化孑遗。从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看到,每一个村落都是一座文化的堡垒。
    只是,方言与习俗都是有年轮的,语言和习俗都是活化石,历史总在路上等我们,我们每天都在和古人相遇,只是自己不知道。历史不只是在博物馆,更在我们嘴上,在每个人身上。我们身上流淌着古人的全部文化基因,它在我们当今的语言中,在各地的习俗中,我们自身就是一座文化基因的博物馆,却从未发现。我们操着古老的乡音,在与今人对话,还将与后人对话,方言和习俗是最清晰的历史链条,横贯古今,它需要我们拿出全部的热情去传承和发扬。(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问题】
    11.题目说,“每一个村落都是一座文化堡垒”,请解释堡垒的含义,并说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色彩。(3分)
    12.第一小节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请联系全文说说第一小节的作用。(3分)
    13.“我们身上流淌着古人的全部文化基因”,请纵览全文,说说我们身上流淌的古人文化基因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14.阅读全文,说说为什么南方每个村落会成为一座座文化堡垒。(3分)
    15.下面对这篇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作者小时候深受方言不通之苦,然而渐渐接触了村庄外面的事物多了之后,发现这是有意思的差别,真是差别,才显得丰富多彩。
    B.华夏5000年的文明史,有一个人口南迁历史现象特别凸显。在历史上,先后发生了5次客家人南迁。
    C.“像磁针引路似的,他们都一路向南走来。”这个磁针便是没有战争,南方的绵绵群山之中,战车不能驰骋,战马不能驰奔,因此成为客家人最好的落脚地。
    D.最后一小节说:“历史总在路上等我们,我们每天都在和古人相遇。”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每天都说着方言,有着不同的习俗,甚至我们自身,本就是客家人南迁的产物,这就是历史。

【参考答案】
    11.“堡垒”原指战争时用于防守的难以攻破的坚固的建筑物,在文中指因为大山的阻隔造成的客家人语言和习俗保持百年甚至千年不变,成为文化的“活化石”。这个词含有作者对此的赞叹惊讶之情。(3分,含义2分,感情色彩1分)
    12.举例子,举说客家话与说闽南话的人买卖小猪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语言为例,说明同一地方村落间的语言差异之大,引起下文南方方言差异非常常见的内容,从而也说明了语言差异本身就是文化堡垒的重要组成部分。(3分,意对即可)
    13.一是方言,二指习俗,三指姓氏。(3分,每点各1分)
    14.以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少,人的活动范围很少超出村庄;先民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本身就有文化差异;中原文化落地生根的同时又与当地的土著文化融合,形成新的文化;高山大河的阻隔。(共3分,答到一点拿1分)
    15.B(2分,历史上发生了大规模的5次南迁,并不是只有5次。)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水村闲望

    【原文】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

  • 客游

    【原文】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

  • 夏日

    【原文】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原文】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

  • 送项判官

    【原文】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

  • 送蹇秀才赴临洮

    【原文】 送蹇秀才赴临洮①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②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