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0日更新时间:2025年10月19日作者:未知文章ID:45727浏览:

【原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问题和参考答案】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5分)
    (1)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3)水中有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大概是
    (4)雾淞沆砀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分)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分)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16.【乙】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中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3分)
    示例一: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交错相生的水草,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惟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三:动静结合。
    “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17.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3分)

    横批:闲痴。
    “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对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游西湖

    【原文】 游西湖 苏辙①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②争问讯,忽逢...

  • 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

    【原文】 沁园春 答九华叶贤良 刘克庄【1】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

  • 竹枝词(其二) 竹枝词(其九)

    【原文】 竹枝词(其二)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 念奴娇·春情

    【原文】 念奴娇 春情①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②近...

  • 唐多令

    【原文】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

  • 减字木兰花·竞渡

    【原文】 减字木兰花 竞渡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