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
一切宗教都要到这里来参加展览。再避世的,也不能忘情于这里的热闹;再苦寂的,也要分享这里的一角秀色。佛教胜迹最多,不必一一列述了,即便是超逸到家了的道家,也占据了一座葛岭。这是湖畔最先迎接黎明的地方,一早就呼唤着繁密的脚印。作为儒将楷模的岳飞,也跻身于湖滨安息,世代张扬着治国平天下的教义。宁静淡泊的国学大师也会与荒诞奇瑰的神话传说相邻而居,各自变成一种可供观瞻的景致。
这就是真正中国化了的宗教。深奥的理义可以幻化成一种热闹的游览方式,与感官玩乐溶成一体。这是真正的达观和“无执”,同时也是真正的浮滑和随意。极大的认真伴和着极大的不认真,最后都皈依于消耗性的感官天地。中国的原始宗教始终没有像西方那样上升为完整严密的人为宗教,而后来的人为宗教也急速地散落于自然界,与自然宗教遥相呼应。背着香袋来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无多少教义的踪影,眼角却时时关注着桃红柳绿、莼菜醋鱼。是山水走向了宗教,抑或是【宗教走向了山水】?反正,一切都归之于非常实际、又非常含糊的感官自然。
西方宗教在教义上的完整性和普及性,引出了宗教改革者和反对者们在理性上的完整性和普及性;而中国宗教,不管从顺向还是逆向都激发不了这样的思想习惯。绿绿的西湖水,把来到岸边的各种思想都款款地摇碎,溶成一气,把各色信徒都陶冶成了游客。它波光一闪,嫣然一笑,科学理性精神很难在它身边保持坚挺。也许,我们这个民族,太多的是从西湖出发的游客,太少的是鲁迅笔下的那种过客。过客衣衫破碎,脚下淌血,如此急急地赶路,也在寻找一个【生命的湖泊】吧?但他如果真走到了西湖边上,定会被万千悠闲的游客看成是乞丐。也许正是为此,鲁迅劝阻郁达夫把家搬到杭州。他对西湖的口头评语乃是:“至于西湖风景,虽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连忘返,湖光山色,也会消磨人的志气的。如像袁子才一路的人,身上穿一件罗纱大褂,和苏小小认认乡亲,过着飘飘然的生活,也就无聊了。”(川岛:《忆鲁迅先生一九二八年杭州之游》)然而,多数中国文人的人格结构中,对一个充满象征性和抽象度的西湖,总有很大的向心力。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景点,景点,总是景点。】
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
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
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修缮,修缮,再修缮。群塔入云,藤葛如髯,湖水上漂浮着千年藻苔。
【问题】
18.下列对原文理解准确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西湖所象征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赞赏肯定。
B.中国化了的宗教教义,并不拒绝世俗的热闹玩乐,具有达观随意的特点。
C.与中国化了的宗教相比,西方宗教更容易保持着坚挺的科学理性精神。
D.鲁迅劝阻郁达夫把家搬到杭州的原因是风景宜人的西湖使人玩物丧志。
E.中国没有急匆匆赶路的“过客”,只有懒洋洋的“游客”。
19.第二、四段各有一个画线的短语,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①“繁密的脚印”。
②“生命的湖泊”。
20.简答(6分,每小题3分)
①作者认为中国宗教“走向了山水”的原因是什么?
答:
②第四段末“景点,景点,总是景点”一句,表现出怎样的情感态度?
答:
21.试就本文所说的“修缮”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例子。(4分)
答:。
【参考答案】
18.(4分)
B、C(B:可根据第3段前3行来概括;C:第4段说中国化的宗教“科学理性精神很难在它身边保持坚挺”,据此可以逆向推断出西方宗教的相反特点。本文作者的措辞,在突出自己观点的同时,都留有余地,很有分寸感。A、D、E三项均说得太绝对)。
19.(4分)
①“繁密的脚印”:指众多热闹的游客。②“生命的湖泊”:过客的人生追求(文化人格)。
20.(6分)
①缺乏理性上的完整性和普及性。②对“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的不满。
21.(4分)
评分标准:举例恰当,言之成理,内容健康,语言通顺。学生可以从正面发挥,也可以从反面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