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废天下之生员,则何以取士?曰:吾所谓废生员者,非废生员

发布时间:2021年9月17日更新时间:2023年12月19日作者:未知文章ID:51880浏览:

【原文】
    问曰:废天下之生员,则何以取士?曰:吾所谓废生员者,非废生员也,废今日之生员也。请用辟举之法,而并存生儒之制,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则我之所收者,既已博矣,而其廪之学者为之限额,略仿唐人郡县之等:小郡十人,等而上之,大郡四十人而止;小县三人,等而上之,大县二十人而止。约其户口之多寡,人材之高下而差次之,有阙则补,而罢岁贡举人之二法。其为诸生者,选其通隽,皆得就试于礼部,而成进士者,不过授以簿尉亲民之职,而无使之骤进,以平其贪躁之情。其设之教官,必聘其乡之贤者以为师,而无隶于仕籍;罢提学之官,而领其事于郡守。此诸生之中,有荐举而入仕者;有考试而成进士者;亦或有不率而至于斥退者;有不幸而死,及衰病不能肄业,愿给衣巾以老者。阙至于二人三人,然后合其属之童生,取其通经能文者以补之。
    然则天下之为生员者少矣。少则人重之,而其人亦知自重,为之师者不烦于教。而向所谓聚徒合党,以横行于中国者,将不禁而自止。若夫温故知新,中年考较,以蕲至于成材,则当参酌乎古今之法,而兹不具论也。或曰:天下之才,日生而无穷也,使之皆壅于童生,则奈何?吾固曰: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则取士之方,不恃诸生之一途而已也。夫取士以佐人主理国家,而仅出于一涂,未有不弊者也。(取材于顾炎武《生员论》)
    注释:生员:科举时代,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学校学习的人统称为生员。下文中“生儒”“廪之学者”“诸生”均指生员。

【问题】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请用辟举之法    辟:征召
    B.而向所谓聚徒合党    向:过去
    C.使之皆壅于童生    壅:堵塞
    D.吾固曰    固:坚定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而并存生儒之制    ②而无隶于仕籍
    B.①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    ②皆得就试于礼部
    C.①而无使之骤进    ②则取士之方
    D.①取其通经能文者以补之    ②夫取士以佐人主理国家
    6.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约其户口之多寡,人材之高下而差次之    解释:约计郡县中户口的多少,人材的高下,然后排出等级次序
    B.罢提学之官,而领其事于郡守    解释:取消提学官职,让郡守来管理此事
    C.中年考较,以蕲至于成材    解释:到了中年进行考核,以便要求他们成材
    D.不恃诸生之一途而已也    解释:不会只依靠诸生这一种途径了
    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博学多才的生员都需要参加礼部考试,中进士的可以授予官职。
    B.因违规被斥退等原因而空缺的生员名额,由通经能文者来补充。
    C.裁减生员名额,才会使生员知道辎重,使他们的老师诲人不倦。
    D.作者极力主张废生员,是想从根本上完全推翻现行的生员制度。
    8.作者认为必须通过两条途径来取士,这两条途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解说。(4分)

【参考答案】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D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答案】C
    6.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答案】C
    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答案】D
    8.作者认为必须通过两条途径来取士,这两条途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解说。(4分)
    【答案】①朝廷通过广泛征召和推荐选拔人才,不限于生员身份。②让生员制度同时存在,但对生员要有一定的限额,取消岁贡和举人两种办法,要挑选那些博学多才的人参加考试。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水村闲望

    【原文】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

  • 客游

    【原文】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

  • 夏日

    【原文】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原文】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

  • 送项判官

    【原文】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

  • 送蹇秀才赴临洮

    【原文】 送蹇秀才赴临洮①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②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