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0日更新时间:2023年11月28日作者:丰子恺文章ID:52801浏览:

【原文】
    春
    丰子恺
    ①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诗人,特别是词客,对春爱慕尤深。试翻词选,差不多每一页上都可以找到一个春字。后人听惯了这种话,自然地随喜附和,即使实际上没有理解春的可爱的人,一说起春也会觉得欢喜。这一半是春这个字的音容所暗示的,“春!”你听,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这个字的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具足对称的美!这么美的名字所隶属的时节,想起来一定很可爱。好比听见名叫“丽华”的女子,想来一定是个美人。然而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我积三十六年之经验,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②梅花带雪开了,说道是漏泄春的消息。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所谓迎春的人,也只是瑟缩地躲在房栊内,战栗地站在屋檐下,望望枯枝一般的梅花罢了!
    ③再迟个把月罢,就像现在:惊蛰已过,所谓春将半了。住在都会里的朋友想象此刻的乡村,足有画图一般美丽,连忙写信来催我写春的随笔。好像因为我偎傍着春,惹他们妒忌似的。其实我们住在乡村间的人,并没有感到快乐,却生受了种种的不舒服:寒暑表激烈地升降于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注:此处说的是华氏温度,华氏温度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相当于摄氏温度2.22°—16.67°)。一日之内,乍暖乍寒。暖起来可以想起都会里的冰淇淋,寒起来几乎可见天然冰,饱尝了所谓“料峭”的滋味。天气又忽晴忽雨,偶一出门,原本干燥的鞋子拖泥带水归来。“一春能有几番晴”是真的;“小楼一夜听春雨”其实没有什么好听,单调得很,远不及你们都会里的无线电的花样繁多呢。春将半了,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④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有的说“春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但这种景象在我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了,肉眼也不易认识。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
    ⑤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
    ⑥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寒暑表上的水银爬到temperate[(气候)温和的]上,正是气候最temperate的时节。就景色上说,春色不须寻找,有广大的绿野青山,慰人心目。古人词云:“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出。”原来山要到春去的时候方才全青,而惹人注目。我觉得自然景色中,青草与白雪是最伟大的现象。造物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对于春红、秋艳,都只是略蘸些胭脂,轻描淡写。到了描写白雪与青草,他就毫不吝惜颜料,用刷子蘸了铅粉、藤黄和花青而大块地涂抹,使屋屋皆白,山山皆青。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像是Cezanne风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而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花木有时被关闭在私人的庭园里,吃了园丁的私刑而献媚于绅士淑女之前。草则到处自生自长,不择贵贱高下。】人都以为花是春的作品,其实春工不在花枝,而在于草。看花的能有几人?草则广泛地生长在大地的表面,普遍地受大众的欣赏。这种美景,是早春所见不到的。那时候山野中枯草遍地,满目憔悴之色,看了令人不快。必须到了暮春,枯草尽去,才有真的青山绿野的出现,而天地为之一新。一年好景,无过于此时。自然对人的恩宠,也以此时为最深厚了。
    ⑦讲求实利的西洋人,向来重视这季节,称之为May(五月)。May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人间有种种的娱乐,即所谓May-queen(五月美人)、May-pole(五月彩柱)、May-games(五月游艺)等。May这一个字,原是“青春”、“盛年”的意思。可知西洋人视一年中的五月,犹如人生中的青年,为最快乐、最幸福、最精彩的时期。这确是名副其实的。但东洋人的看法就与他们不同:东洋人称这时期为暮春,正是留春、送春、惜春、伤春,而感慨、悲叹、流泪的时候,全然说不到乐。
    ⑧东洋人之乐,乃在“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便是那忽晴、忽雨、乍暖、乍寒、最难将息的时候。这时候实际生活上虽然并不舒服,但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在精神上是最愉快的。故西洋的“May”相当于东洋的“春”。这两个字读起来声音都很好听,看起来样子都很美丽。不过May是物质的、实利的,而春是精神的、艺术的。东西洋文化的判别,在这里也可窥见。
    (取材于丰子恺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问题】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铿锵:“春”这个字的音读起来响亮、明快。
    B.妒忌:住在都会里的朋友对我在美丽的乡村偎傍着春感到忿恨。
    C.憔悴:山野中枯草遍地、荒凉萧条的景象。
    D.萌动:花柳一点点地发芽。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这个字的形状齐整妥帖而有对称的美,但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
    B.引用“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说明春虽将半了,但并没有给人舒服感。
    C.第⑤段有过渡作用,“可知……”道结论,总结上文;“实际……”转话锋,引出下文。
    D.作者虽然喜欢满眼是青山绿野的暮春,但不大认同画家对春红、秋艳的轻描淡写。
    21.第①段中作者说“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请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22.简要赏析第⑥段中的划线句子。
    23.文章最后两段叙写了“东西洋文化的判别”,请分别概括东洋人和西洋人对春的不同看法。作者在这里写西洋人对春的看法有何匠心?
    24.本文中,暮春的草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下列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好似暮春的草一样生命力顽强,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B.《边城》中的翠翠
    C.《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
    D.《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

【参考答案】
    19.B
    20.D
    21.①初春时节,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无异,人们在这样的冷春中瑟缩着、战栗着,生活上很不愉快。②惊蛰已过,春已过半,乍暖乍寒,忽晴忽雨,这样时冷时暖的春直叫人不舒服、叫人愁。③暮春之前,春的美景隐约、模糊、难寻,不易见、不易识;早春山野枯草遍地,令人不快。
    22.该句子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形象可感地写出了私人庭园里的花木是不自由的,是要献媚于人的,以此在对比中突出草是自由自主地生长的,是能普遍地受到大众的欣赏的,并印证了作者“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的说法。
    23.第一问,东洋人的看法:新春时,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精神上是最愉快的;春是精神的、艺术的。西洋人的看法:May(五月,实为暮春)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May是物质的、实利的。第二问,作者写西洋人对春的看法,一是用典型事例来印证自己对春的看法——现实中,暮春的景象最令人快乐。二是借之点明(突出)本文主旨——绿草满地、生机勃勃的暮春能给人以实实在在的快乐,而早春与半春则是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
    24.A
    【解析】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B项“感到忿恨”分析错误。原文说的是“住在都会里的朋友想象此刻的乡村,足有画图一般美丽,连忙写信来催我写春的随笔。好像因为我偎傍着春,惹他们妒忌似的”,这里的“妒忌”用的并不是本意,而是说都市里的朋友认为“我”已经感受到了春天,希望读到“我”写春天的随笔,表现出人们对春的渴望。
    点睛: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常见的命题形式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词语的深刻含意;从文中看,某词语指的是什么意思。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词语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词语,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
    20.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理清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D项,“不大认同画家对春红、秋艳的轻描淡写”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造物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对于春红、秋艳,都只是略蘸些胭脂,轻描淡写”,而不是“画家”。
    21.试题分析:“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在第①段的结尾处,有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本题的答案要在第②段及下文寻找,从文中来看,作者说暮春之前的天气“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人,也只是瑟缩地躲在房栊内,战栗地站在屋檐下”,“惊蛰已过,所谓春将半了”“一日之内,乍暖乍寒”,“天气又忽晴忽雨”,“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春“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枯草遍地”“全然说不到乐”,把这些信息分条归纳,就可以得出本题答案了。
    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时可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分析。从内容上看,画线句子写的是私人庭园里的花木和草,花木需要“献媚”,“草”则自生自长,表达出对草的赞美,印证上文“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从手法上看,花木与草形成对比,而花木“受刑”“献媚”则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3.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可在仔细阅读文章第七、八两段的基础上,找出关键句,归纳出答案。本文第七段写了西洋人的看法,他们认为“一年中的五月,犹如人生中的青年,为最快乐、最幸福、最精彩的时期”,第八段写了东洋人的看法,他们认为“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在精神上是最愉快的”。第二问可联系本文的主旨来答,西洋人对暮春的看法与作者的观点是一致的,作者写西洋人的看法也就是在证明自己的观点,点明文章的主旨。
    24.试题分析:本题涉及到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任情率性,清高孤傲,单纯坦诚,执著地迫求自主的人格和美好的人生理想。可惜红颜薄命,情路坎坷,她的自尊叛逆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终以悲剧收场。因此她的命运与题干所说的“好似暮春的草一样生命力顽强”不一致,故答案是A项。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水村闲望

    【原文】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

  • 客游

    【原文】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

  • 夏日

    【原文】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原文】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

  • 送项判官

    【原文】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

  • 送蹇秀才赴临洮

    【原文】 送蹇秀才赴临洮①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②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