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尝求之于六经,至于《诗》与《春秋》之际,而后知圣人之道,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8日更新时间:2023年11月29日作者:未知文章ID:53267浏览:

【原文】
    盖尝求之于六经【1】,至于《诗》与《春秋》之际,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终本末,各有条理。】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贼,而足以为孝矣。【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此固非有深远而难见,勤苦而难行者也。故《诗》之为教也,使人歌舞佚乐,无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不观于《诗》,无以见王道之易。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2】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3】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取材于苏轼《孟轲论》,有删改)
    注释:【1】六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2】穿窬(yú):穿墙(偷盗)。【3】餂(tiǎn):取,谋取。

【问题】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盖尝求之于六经    求:研究
    ②父子不相贼    贼:伤害
    ③使人歌舞佚乐    佚:通“逸”。安逸、安闲。
    ④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    深:深刻
    ⑤充乎天地,放乎四海    乎:相当于“于”,在。
    ⑥而毫厘有所计    计:论述、涉及
    ⑦而仁不可胜用也    胜:尽
    ⑧此其所以为孟子欤    所以:用来……的
    A.①⑥
    B.②⑦
    C.③⑤
    D.④⑧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终本末,各有条理
    (做事)要始终如一,并遵循一定的规律条理。
    B.《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
    《春秋》一书努力在细微的事件之间,揭示历史的是非疑惑。
    C.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
    (士大夫们)可以说却不说,是用这种不说话的方式谋取(利益)。
    D.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
    只有不做(类似于)穿墙偷盗的(谋求私利的事),“义”才能成为用不尽(的财富)。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从天下容易做到的事情开始来匡正百姓行为,达到教化人民的目的。
    B.看《诗经》可以知道建立王道的容易,看《春秋》可以知道建立王政的艰难。
    C.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外,诸子百家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
    D.作者认为,后世学者研究孟子学说应主要关注其“仁义”的核心思想。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
    11.作者认为“其道始于至粗”,意思是孟子的思想从浅近之处开始。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对作者的观点加以分析。(6分)
    链接材料: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参考答案】
    7.(3分)D【④深:动词,深刻理解;⑧所以:……的原因】
    8.(3分)A【应该翻译为“(事物)的开始、结束和根本、末节,各有一定的规律条理”,选项对“始终”的理解有误】
    9.(3分)D【作者认为应关注孟子学说“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的特点,而不是“仁义”】
    10.4分(注意“固”“相”“夺”“足以”“为”“悌”“足”“备”的翻译)
    【参考译文】天下人本来知道有兄弟之情,兄弟之间不相互争夺,就足以形成“尊敬兄长”的风气。孝悌这种风气浓厚了,建立王道的条件就具备了。
    11.6分(结合材料分析4分,理解作者观点2分)
    【答案要点】①“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属于粗浅的容易做到的事情(2分)。②这些事情做好了,老百姓就可以养活家人、安葬死者而没有遗憾。实现“王道”就是从做好这些简单容易的事情开始(2分)。③由此可见,孟子主张从简易的事情做起来实现“王道”,而不是空泛的讲道理,这与孔子“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的观点一致。(理解2分)
    【参考译文】
    大凡曾经专注研究六经的人,只有读懂了《诗经》与《春秋》之后,才能够知道圣人的道理,事物的开始、结束和本末,各有一定的规律。匡正行为和教化人民的根本,就是要从天下人容易做的事开始。天下人都知道父子关系。父子不互相侵害,就足以形成敬孝老人的风气;天下人都清楚有兄弟之情,兄弟之间不相互掠夺,这就足以形成“悌”的民风。孝悌这种民风浓厚了,建立王道的条件就具备了。这些道理本来并不高深或难以理解,也不是什么需要付出很大辛苦而难以做到的。所以《诗经》作为教化民众的作用,是教会人们歌舞娱乐,无所不会,重要的在于不要失去正派的风范。《春秋》一书努力在细微的事件之间,揭示历史的是非疑惑,深刻剖析了历史上一些绝对不可重演的行为。不看《诗经》就不会了解建立王道的容易;不看《春秋》就不会知道建立王政的艰难。
    自从孔子逝世之后,诸子百家各自利用他们的见闻著书立说,而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所以他们的言论有没有都不重要。可是像孟轲,可以说是深刻理解了《诗经》而又专长研究《春秋》的人。他讲的道理从粗浅之处开始而在细微之处达到了极点。宏大到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毫厘之间的细小的事情有所论述。非常地广泛而没有出现漏洞,相当地细密而不能出现谬误,这其中必定有他一定的信念,而后世学者们可能还没有理解。
    而且孟子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不去害人的善良之心,这个世道上的仁德就可以用不完了。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和穿墙偷盗之心,世间的义也就用不完了。士大夫们说一些自己不该说的话,是为了用这些话谋得某些利益;而有些该说的话不说,是以这种不说话的方式得到利益。这都是类似偷窃的行为。”唯有不求得到私利而言行,世间的“义”才能成为不可用尽的财富。唯有世人们都认为那些喜欢说不该说的话或者该说的话不说的人,其罪与偷盗一样。所以说:孟子的道理开始于非常粗浅的常识,而在精密之处又达到极点。充满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外,而毫厘之间的细微事物都有所论述。鸣呼,这正是他之所以成为亚圣孟子的原因!后世研究孟子的人,不研究其他的方面,也必须重视这一领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水村闲望

    【原文】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

  • 客游

    【原文】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

  • 夏日

    【原文】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原文】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

  • 送项判官

    【原文】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

  • 送蹇秀才赴临洮

    【原文】 送蹇秀才赴临洮①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②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