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祖孝绪,贞观中尚书左丞。父知逊,夔州长史。公为子,极于孝;为臣,极于忠。忠孝之休,揭如日月者,敢歌于庙中。公尝赴并州掾,过太行山,反瞻河阳,见白云孤飞,曰:“吾亲在其下。”久而不能去,左右为之感动。《诗》有《陟岵》【1】,伤君子于役,弗忘其亲。于嗟乎!孝之至也,忠之所由生乎!
公为大理丞,决诸道滞狱万七千人,天下服其平。武卫将军权善才坐伐昭陵柏,髙宗命戮之。公抗奏不却,上怒曰:“彼致我不孝!”左右策公令出。公前曰:“陛下以一树而杀一将军,张释之所谓‘假有盗长陵一抔土,则将何法以加之?’臣岂敢奉诏,陷陛下于不道?”帝意解,善才得恕死。于嗟乎!执法之官,患在少恩,公独爱君以仁,何所存之远乎!
公迁豫州,时宰相张光辅率师平越王之乱,将士贪暴,公拒之不应。光辅怒曰:“州将忽元帅耶?”对曰:“公以三十万众除一乱臣,彼胁从辈闻王师来,乘城而降者万计。公纵暴兵杀降以为功,使无辜之人肝脑涂地。如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无恨。”光辅不能屈,奏公不逊,左迁复州刺史。于嗟乎!孟轲言:“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其公之谓乎!
初,中宗在房陵【2】,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君。中宗自房陵还宫,则天匿之帐中,召仁杰以庐陵为言。仁杰慷慨敷奏,言发涕流,遽出中宗,谓仁杰曰:“还卿储君。”仁杰降阶泣贺,既已,奏曰:“太子还宫,人无知者,物议安审是非?”则天以为然,乃复置中宗于龙门,具礼迎归,人情感悦。
公之勋徳,不可殚言。公为大理寺丞,抗天子而不屈;在豫州日,拒元帅而不下;及居相位而能复废主,以正天下之本。岂非刚正之气,出乎诚性,见于事业?当时优游荐绅之中,颠而不扶,危而不持者,何足道哉!
(取材于《唐狄梁公碑》《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注释:【1】《陟岵》:出自《诗经·魏风》,表达久役在外的人想念父母之情。
【2】房陵:地名。武则天废其子中宗之帝位,改封其为“庐陵王”,软禁于此。
【问题】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决诸道滞狱万七千人 狱:案件
B.武卫将军权善才坐伐昭陵柏 坐:因为
C.乘城而降者万计 乘:登上
D.物议安审是非 审:审问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敢歌于庙中
见于事业
B.吾亲在其下
其公之谓乎
C.执法之官
公之勋徳
D.公纵暴兵杀降以为功
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忠孝之休
(狄梁公)忠孝的善行
B.彼胁从辈闻王师来
那些被胁迫跟随的百姓听到朝廷军队到来
C.虽死无恨
(你)即使身死也没有什么可怨恨的
D.则天无复辟意
武则天却没有恢复中宗皇位的想法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引用《诗经》中的语句是为了说明狄仁杰是一个忠诚朝廷的人。
B.中宗被软禁在房陵时,吉顼等官员也曾提出匡复李氏天下的正直言论。
C.作者认为那些在国家危难之际只顾自己游乐不去扶助的官员不值一提。
D.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使读者对狄仁杰的美好品行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分)
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君
11.第五段中,作者这样评价狄仁杰:“公为大理寺丞,抗天子而不屈;在豫州日,拒元帅而不下;及居相位而能复废主,以正天下之本。”用自己的话简述其中的一件事,并概括这件事中所体现的狄仁杰的精神品质。(4分)
【参考答案】
6.(3分)D[审,清楚、明白之意。]
7.(3分)B[A项两句中的“于”都是介词,“在”。B项第一句中的“其”为代词,指白云;第二句中的“其”为语气副词,表推测。C项两句中的“之”都是助词,“的”。D项两句中的“为”都是动词,“作为”。]
8.(3分)C[“你”应为“我”,“恨”应为“遗憾”。]
9.(3分)A
10.(2分)武则天也渐渐清楚明白,最终召回中宗,再次(将他)立为皇太子。
11.(4分)参考答案:
(1)高宗坚持处死权善才,而狄仁杰却犯颜直谏,向盛怒的高宗奏免权善才死罪,表现了他守法不阿的精神,可以看出他“抗天子而不屈”。
(2)抗拒元帅张光辅入城,面对威胁,为了保护百姓,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表现了他威武不能屈的可贵精神,可以看出他“拒元帅而不下”。
(3)狄梁公担任丞相时,想方设法恢复了庐陵王的太子地位,保住了李唐的国本,表现了他忠君爱国的精神,可以看出他“能复废主以正天下之本”。
【共4分。选择其中一点。叙述2分,概括2分。】
【文言文译文】
狄仁杰,字怀英,是并州太原人。祖父狄孝绪,贞观年间担任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担任夔州长史。作为人子,极为孝顺;作为臣子,极为忠贞。忠孝的善行,高举如日月,能够在祖庙中颂唱。狄公曾经去并州任州掾,路过太行山,在山上转身遥望河阳,看见白云孤零零地飘去。他说:“我的父母就在云下。”久久不忍离开,同行的人被他感动。《诗经》中有《陟岵》篇,为行役中的君子不忘记双亲而感伤,(这就是狄公要说这句话的原因)。啊呀!孝心到了极点,忠心便由此产生了。
他担任大理寺丞时,判决各地积压的案件,涉及一万七千多人,天下人叹服他的公正。武卫将军权善才因为砍伐昭陵的柏树,高宗下令处决他。狄仁杰直言上奏不肯退却,皇帝大怒,说:“他让我做了不孝的人!”身边的近臣扯了扯狄仁杰的衣角,示意他退出宫廷。狄仁杰却走上前说:“陛下因为一棵柏树而杀掉一位将军,正如汉代张释之所说:‘如果有人盗取了长陵的一捧土,那么要用什么刑法处罚他呢?’我怎敢听从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使陛下陷于不讲道义的境地呢!”高宗的怒气稍稍缓解了些,权善才因此得以饶恕死罪。啊呀!执法的官员,让人担忧的是寡情少恩,然而唯独狄梁公用仁爱之心维护君王,用意多么高远啊!
狄梁公调任豫州刺史,当时,宰相张光辅率领军队平定越王叛乱,将士贪婪残暴,狄仁杰将暴军阻拦(在城外),(对于张光辅的要求)不回应。张光辅大怒,说:“刺史你要怠慢元帅吗?”狄仁杰回答说:“你率领三十万兵力剿灭一个乱臣贼子,那些被胁迫跟随的老百姓听到朝廷军队到来,登城投降的人数以万计。但你却纵容残暴的兵士屠杀无辜百姓,把这当作功劳,使无辜的百姓肝脑涂地。如果我得到尚方斩马剑,一定砍下你的头颅,我即使身死也没有什么遗憾。”张光辅不能让狄梁公屈服,便上奏朝廷说狄梁公对他骄纵不敬,狄梁公被贬到复州任刺史。啊呀!孟子说:“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概说的就是狄梁公吧!
最初,中宗皇帝被软禁在房陵,吉顼、李昭德都有匡复李氏天下的正直言论,武则天却没有恢复李氏江山的想法。只有狄仁杰坦然地上奏回复,没有不拿母子亲情作为进谏内容的,武则天也渐渐清楚明白,最终召回中宗,再次将他立为皇太子。中宗从房陵返回朝廷,武则天将他藏在宫帐中,召见狄仁杰,询问对庐陵王的处置方式。狄仁杰慷慨陈奏,话一出口就痛哭流涕,武则天立即让庐陵王出来,对狄仁杰说:“还你皇太子。”狄仁杰走下台阶,流着眼泪恭贺庐陵王,恭贺完毕,上奏说:“太子回宫,没有人知道,众人议论纷纷,哪能分清是非呢?”武则天认为狄仁杰说得对,于是又在龙门安置中宗,准备好礼节迎接归来,百姓非常感动,欣喜不已。
狄梁公的功勋道德,是说不完的。狄公在任大理寺丞时,抗颜直谏而不屈服;在豫州刺史任上,阻拦元帅而不退让;等到升任丞相时,又恢复被废黜的太子的地位而匡正了天下根本。难道不正是狄梁公刚正不阿的正气出于他忠诚的性格,表现在他的事业上吗?当时那些在官吏之中悠闲游乐,国家倾倒而不扶持、危难之际而不救助的人,怎么值得一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