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其精湛的技艺令人【 】。缂丝工艺极为复杂,图案极为优美,可谓【 】。【缂丝工艺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一度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缂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宋徽宗为缂丝名家朱克柔的作品所题的这首诗,道出了缂丝千百年来深受上层人物喜爱的原因。缂丝作品立体感强,所选的题材又都是人们【 】的,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完全可以和名家书画媲美。缂丝是个慢功夫,“通经断纬”的制作方法,从开始到结束,要经过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等16道工序,仅一厘米见方的布面上,就要穿插过24根经线,可即便是【 】的老手,一天也只能织出一两寸素地缂丝,遇到图案繁复、花色细腻的画稿,可能一天仅能织几厘米。今天,( ),这门古老的技艺正被国人重新认识。
【问题】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拍案叫绝 鬼斧神工 司空见惯 驾轻就熟
B.叹为观止 巧夺天工 喜闻乐见 驾轻就熟
C.拍案叫绝 巧夺天工 喜闻乐见 熟能生巧
D.叹为观止 鬼斧神工 司空见惯 熟能生巧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缂丝工艺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一度专享的“织中圣品”。
B.曾用于制作“龙袍”的缂丝工艺,是一度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
C.缂丝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一度专享的“织中圣品”。
D.缂丝曾用于制作“龙袍”,是一度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现代服装中的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巧妙地运用
B.现代服装中正在巧妙地运用缂丝这一技法
C.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中
D.巧妙的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运用到现代服装中
【参考答案】
17.B
18.D
19.C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拍案叫绝”,拍着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结合“其精湛的技艺令人”分析,选用“叹为观止”。“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结合“缂丝工艺极为复杂,图案极为优美”分析,选用“巧夺天工”。“喜闻乐见”指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结合“所选的题材又都是人们”分析,选用“喜闻乐见”。“驾轻就熟”比喻对事情熟悉,做起来容易。“熟能生巧”意思是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结合“16道工序,仅一厘米见方的布面上,就要穿插过24根经线”“老手”等内容分析,选用“驾轻就熟”。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此句有两处语病,搭配不当,“缂丝工艺”“织中圣品”搭配不当,排除A项、B项;语序有问题,“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一度专享”表意不符合语境,排除C项。故选D。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此段文字的核心内容是讲“缂丝”,结合后面内容“这门古老的技艺正被国人重新认识”分析可知,C项更符合语境。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