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寄云思
我想由“兿”的文字说起。《尚书》:“纯其艺黍稷。”《周礼》:“教稼穑树艺。”这个字的来源,对我很有启发,艺术岂不就是种植!种植自己的灵魂。艺术,不仅仅是技艺,它是表达心灵的工具。
中国古代有“以艺载道”和“进技于道”的说法。这个“道”不能简单理解为伦理之道、政治之道,而在很多情况下,则是人的性灵。技只是一种媒体、一种手段,是达道的工具。中国艺术强调,一切艺术形式都必须超越“技”而走向对“道”的把握。艺术必须有内在的涵蕴,必须有特殊的寄托,必须栖息着人的心灵。人的性灵的传达,是中国艺术的根本。
白居易爱园造园赏园,他谈园林有一联绝妙的诗句,叫做:“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这个“借”字用得好,园林是人“借”来抚慰生命、表现生命。
在中国美学中,向来就有“泉石膏肓,烟霞痼疾”的说法,即山水可以为一己陶胸次,可以疗救性灵。如我们说的魏晋风度,就有一种精神自慰的内涵。魏晋的士人多是性情敏感的人,他们以自己聪颖敏慧的心灵触摸这个世界。他们简直可以说是一批独行客、月夜徘徊者,他们在山林中倾听,在泉石皋壤中驻足,在云间寻找鸟迹,在晨雾中发现生的秘密。如陶渊明所说,他们“性本爱丘山”——自然就是他们的本真,他们追求在自然中获得灵魂的抚慰。像王子猷那样,在一片竹林中漫步,眼见檀栾之秀,耳听萧萧之音,涤胸荡腑,飘飘然脱略尘寰。数百年之后的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在那个年代,“俗”病已入膏肓,尘网重重,污水泛滥,整个时势混乱一片,乾坤里很难找到一块干净的地方,人们在欲望的瀚海泅渡,在功利的战场上追逐,像王子猷、苏轼这样的文化自觉之人,通过自然来抵御外在俗世的侵蚀,来倾听这世界的清音,也就成为一种生命的渴求了。幸运的是,他们还有一片“竹林”!
寄意云水,寄意山林,寄意艺术,“为一己陶胸次”,为自己创造生命的舟楫。手中的笔,就是他们的兰浆、他们的桂棹;心中的意,就是他们的漫天云水。他们弄起这自然和艺术的扁舟,作性灵的远游。
中国造园家,就是“借”一片假山真水,为园主造一叶“扁舟”,“渡”了园主,也【“渡”了后来无数赏园人。】
沧浪亭其名取自上古民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诗很为中国古代士人所推崇。它表达的是一种“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的精神气魄,沉着痛快,潇洒倜傥。沧浪亭的石柱上有这样的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 】。”这个情就是造园者期望表达的。
网师园所取的是“渔隐”之意,与其临渊观鱼,不如退而结网。造园家和园主是要结性灵的网。渔隐之意,是要修炼自己的情怀。
留园,所谓“留”者,“留”的是心、造园者的心、园主的心,是不是可以留住赏园者的心呢?那就要看赏园者的心态了。
无锡有寄畅园,其名取自王羲之的“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扬州有寄啸山庄,其名取自魏晋名士的“啸”。这个“寄”和白居易所说的“借”一样,就是对中国园林寄托性灵特点的概括。
山石不是山石,林泉不是林泉,都是人的性灵的“借”、“寄”。这使我想到中国画中,倪云林强调“吾作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抒胸中之逸气耳”。画非画出,而是写出,所谓写,就是“泻”,直泻心胸也。
【问题】
6.文章开头解读“艺”字是为了说明【 】(2分)
7.第2段中的“道”在文中的意思主要是指【 】(2分)
8.文中划线句“‘渡’了后来无数赏园人”是指【 】(2分)
9.在文中对联空缺处选择恰当的项:( )(2分)
A.近山远水俱有情
B.近水远山俱有情
C.山山水水都有情
D.树木花草俱无意
10.选出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 )( )(6分)
A.艺术要能直接通达人的心里,栖息人的心灵,这是中国艺术的根本。
B.魏晋时候的很多士人热爱自然,因为自然能安抚他们的心灵。
C.文中“借”的含义是东西本身不是自己的,借来的东西必定要还与自然的。
D.王子猷、苏轼的“竹林”即是他们的心灵的家园。
E.“山石不是山石,林泉不是林泉”其中两个“山石”的含义是不同的,两个“林泉”的意思也是不同的。
F.中国古代艺术家在创作时不重形似,但求神似,是为了直抒胸臆,寄托自己的情怀。
11.文中所举的四大园林是为了说明【 】(2分)
12.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往往通过借物寄情的方式来抒写心境,请你联系一作品加以简述。(提示:归有光《项脊轩志》、陶渊明《归园田居》、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曹操《观沧海》、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6分)
【参考答案】
6.艺术就是种植自己的灵魂。(艺术,不仅仅是技艺,它是表达心灵的工具。)(2分)
7.人的性灵(2分)
8.赏园人凭借这片园林作了性灵的远游。(2分)
9.B(2分)
10.C、F(C“借来的东西必须还与自然”文中无此意。F太绝对。)(6分)
11.中国园林已经超越了它原来的意义,成为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寄托。(2分)
12.(例子恰当1分,分析扣住文章观点2分,结合作品分析3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