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为董文恪公作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6日更新时间:2025年10月13日作者:未知文章ID:54332浏览:

【原文】
    余为董文恪公作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崇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石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斧斤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污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中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于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清]梅曾亮《书棚民事》

【问题】
    24.就文章第1段内容看,“棚民”指的是【    】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5.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赞扬董文恪公关心民生的品格和敢于破除封建迷信的勇气。
    B.宣城乡人不赞成董文恪公的做法,是因为棚民毁坏山林,影响了风水龙脉。
    C.作者没有因为认同了宣城乡人的说法而否定董文恪公“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的做法。
    D.董文恪公关心棚民的生计,他就是作者最后说的“习民事者”。
    26.文章的第2段中宣城乡人在陈述中采用了【    】的手法,目的是【    】(3分)
    27.用今天的眼光看,本文实际上揭示了【    】和【    】之间的矛盾,对此你有什么办法?请简要论述。(5分)

【参考答案】
    24、在山中开垦荒地种粮谋生的人。(2分)
    25、C(2分)
    26、对比;突出开山之害,指出允许棚民开荒种地是因小失大。
    27、开垦荒地(开荒生产)和环境保护;略。(写出矛盾2分。能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语言通顺3分;共5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原文】 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

  • 题八咏楼

    【原文】 题八咏楼 李清照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

  • 二月二日

    【原文】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

  • 鹧鸪天·赠驭说高秀英

    【原文】 鹧鸪天 赠驭说高秀英① (元)王恽 短短罗袿淡淡妆,拂开红袖便当场。掩翻...

  • 咸阳城西楼晚眺

    【原文】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①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 溪云初起日沉...

  • 北陂杏花①

    【原文】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