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答虔倅俞括奉议书①
轼顿首再拜,资深使君阁下②。前日辱访,宠示长重笺及诗文一编,伏读累日,废卷拊掌,有“起予”之叹③。孔子曰:“辞达而已矣。”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于口与手。所谓文者,能达是而已。
文人之盛,莫若近世。然私所钦慕者,独陆宣公一人④。家有公奏议善本,顷侍讲读,尝缮写进御。区区之忠,自谓庶几于孟轲之敬王⑤,且欲推此学于天下,使家藏此方,人挟此药,以待世之病者,岂非仁人君子之至情也哉!
今观所示议论,自东汉以下十篇,皆欲酌古以御今,有意于济世之实用,而不志于耳目之观美。此正平生所望于朋友与凡学道之君子也。然去岁在都下,见一医工,颇艺而穷,慨然谓仆曰:“人所以药为?端为病耳。若欲以适口,则莫若刍豢⑥,何以药为!今孙氏、刘氏皆以药显,孙氏蕲(通“祈”。祈求)于治病,不择甘苦;而刘氏专务适口,病者宜安所去取?而刘氏富倍于孙氏,此何理也?”使君期文,恐未必售于世。然售不售,岂吾侪所当挂口哉?聊以发一笑耳。
进《宣公奏议》,有一《表》⑦,辄录呈,不须示人也。
余俟面谢。不宣。
(选自《苏轼诗文选》)
[注]①虔倅(qiáncuì):官名,为虔州副行政长官。俞括,字资深,曾任职虔州(今江西赣州)。奉议,州名(今广西田阳)②使君:汉称太守为使君,宋代知州相当于汉太守。③起予:启发我。《论语·八佾》中提及卜商和孔子谈《诗》,孔子听后说:“起予者商也。”④陆宣公:陆贽,唐政治家、文学家。他向君主奏议的内容,苏轼在《表》中认为贽都是“谏之以忠厚”,“进苦口之药石”。⑤孟轲之敬王:《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对景丑氏说:“齐人无以仁义为王言者。……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⑥刍豢(huàn):家畜的肉。⑦《表》:即《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问题】
22.本文是作者【 】写给友人【 】(人名)的【 】。(1分)
23.“所谓文者,能达是而已”一语中,“文”指【 】,“达”指【 】,“是”是指【 】。(3分)
24.文章第二节,作者读过陆贽奏议善本后“欲推此学”,作者想向天下推崇什么“学”?
作者又认为人们以此学为“药”,可“待世之病”,请推想世人有什么“病”?(4分)
⑴所推之学为:【 】
⑵所待之病为:【 】
25.作者赞美俞括文章的原话为“【 】”(2分)
26.作者以“孙氏、刘氏”的故事想说明什么?(3分)
【参考答案】
22.苏轼 俞括 回信(1分)
23.文章或写文章,用文字表达,事物本有的道理。(3分)
24.⑴所推之学为:向君王推荐如尧舜之道般正确的道理或主张。(此答案由注释④⑤得出)(2分)
⑵所待之病为:对君王并不忠诚,推荐的并非正确的道理或主张。(此答案由“所推之学”的答案推出)(2分)
25.皆欲酌古以御今,有意于济世之实用,而不志于耳目之观美。(2分)
26.想以故事为例(类比),说明文章是派“济世之实用”的,而不是供“耳目之观美”的,这正象药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以“适口”的。(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