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心灵的折射,技术对世界的改变常常从语言开始。报纸、电视

发布时间:2022年5月11日更新时间:2023年11月14日作者:未知文章ID:61624浏览:

【原文】
    【语言是心灵的折射】,技术对世界的改变常常从语言开始。报纸、电视、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人类语言的标准化与流行化,现代语言丧失了农业文明时代的个性和丰富性,不再活跃而富有生命力,说话的人也变得缺少味道。语言像没有个性的产品一样成批地被生产,出现了“工业化语言”和“媒体语言”。当我们用这些被“标准化”了的语言表达我们自己时,一个尴尬的景象产生了:“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我们成为语言规定的对象,语言不再是“存在的家园”,而是遮蔽我们。灵的“牢笼”。我们自以为在思考,在表达,其实只不过是在重复那些早已为我们规划好了的思想和习惯。一位英国语言学家说:“普通话是军队的语言。”所有的普通话都具有暴力性、压迫性、统制性,不过是因偶然的机缘,把某一种方言上升为法定的官方语言,甚至变成了国语,它剥夺了很多方言书面化的权利,使很多方言词语有音无字。我们也可以说,英语正在成为全世界的“普通话”。在网络化时代,英语之所以成为全世界的“普通话”,是因为由微软、IBM、康柏等跨国公司所支配的这个虚拟世界是以英文为格式和标准的,英语是进入网络世界的通行证,目前英语占了网络流通中所有语言的百分之八十七。
    语言标准化代表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感觉经验的同一化。现代人的病就是没感觉,有感觉也是“感觉都一样”关于自由落体,伽利略比亚理士多德“正确”,是因为现代物理学不再相信感觉。现代人精于算计,不会感受世界,—只会测量世界。西美尔认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什么东西有价值”的问题越来越被“值多少钱”的问题所取代,这一切都必须用金钱和数字来衡量时,我们变得麻木不仁,,事物的微妙差异和超然不凡被隐没不彰,人们越来越迅速得同事物中那些经济和实用性上无法表达的价值擦肩而过。甚至连美与不美,我们也要借助三围和其他种种“科学公式”。
    感觉的钝化意味着人的不自由。感觉自由是最基本的自由,一切的解放都从感觉开始。商人、政客没有人性是从他们没有感觉开始的。人们对美的忽视也是因为没有感觉的自由,所以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农民连最美的田园风光也无动于衷,而利欲熏心的商人却看不到黄金灿烂的色彩。人与人的冲突也是从感觉开始的,有的人就因为他不对别人的“胃口”,就丢了工作,失去了尊严,甚至生命。美国人看日本人“就像许多人看到蟑螂耗子那种感觉”,所以,他们认为两颗原子弹炸的不是人,而是“畜生”。感觉、趣味、格调已经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志,据说现在小资女人的包里除了口红、镜子、化妆品外,必须有一本余秋雨的散文。当我们感觉单一化、雷同化时,世界纯净了,但那要么是一个集权时代,要么是一个高度技术统治的时代。

【问题】
    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关于“语言标准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标准化是伴随报纸、电视、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语言趋同现象。
    B.语言标准化能够让人们交流方便,但也使人们的表达缺失了个性和丰富。
    C.语言标准化在网络时代的表现是“工业化语言”和“媒体语言”的出现。
    D.语言标准化在网络时代的影响较农耕时代范围更加广泛、传播更加迅猛。
    6.下列说法中,符合“语言是心灵的折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语言的标准化、流行化使人们的思想变得单一和肤浅。
    B.标准化的语言表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感觉经验同一化。
    C.人们被标准化的语言控制而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D.“标准化”的语言表达使人们自己成为语言规定的对象。
    7.第三段中,“感觉的钝化意味着人的不自由”有哪些具体的表现?(5分)
    答:

【参考答案】
    5.D
    6.B
    7.①使人无人性;②使人忽视美;③导致冲突;④使人的趣味、格调趋同。(答出1点给2分,2点给3分,3点给4分,4点给5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
  • 水村闲望

    【原文】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

  • 客游

    【原文】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

  • 夏日

    【原文】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原文】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

  • 送项判官

    【原文】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

  • 送蹇秀才赴临洮

    【原文】 送蹇秀才赴临洮①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②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