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九牛坝观抵戏记
[清]彭士望
树庐叟负幽忧之疾于九牛坝茅斋之下。戊午闰月除日,有为角抵之戏者,踵门告曰:“其亦有以娱公!”叟笑而颔之。因设场于溪树之下。密云未雨,风木泠然,阴而不燥。于是邻幼生周氏之族之宾之友戚,山者牧樵,耕者犁犊,行担簦者,水桴楫者,咸停释而聚观焉。
初则累重案,一妇仰卧其上,竖双足承八岁儿,反覆卧起,或鹄立合掌拜跪,又或两肩接足,儿之足亦仰竖,伸缩自如;间又一足承儿,儿拳曲如莲出水状。其下则二男子一妇一女童,与一老妇鸣金鼓,俚歌杂佛曲和之。良久乃下。又一妇登场,如前卧,竖承一案,旋转周四角,更反侧背面承之,儿复立案上,拜起如前仪。【妇既罢,一男子登焉,足仍竖,承一梯可五级。】儿上至绝顶,复倒竖穿级而下。
其人更移场他处,择草浅平坡地,去瓦石。乃接木为跷,距地八尺许,一男子履其上,傅粉墨挥扇杂歌,笑,阔步坦坦,时或跳跃,后更舞大刀,回翔中节。此戏吾乡暨江左时有之,更有高丈余者,但步不能舞。最后设软索,高丈许,长倍之,女童履焉。手持一竹竿,两头载石如持衡,行至索尽处,辄倒步,或仰卧,或一足立,或偃行,或负竿行如担,或时坠挂复跃起。下鼓歌和之,说白俱有名目,为时最久,可十许刻。女下,妇索帕蒙双目为瞽者,番跃而登,作盲状,东西探步,时跌若坠,复摇晃似战惧,久之乃已;仍持竿,石加重,盖其衡也。
方登场时,观者见其险,成为之股栗,毛发竖,目炫晕,惴惴惟恐其倾坠,叟视场上人,皆暇整从容而静,八岁儿亦斋傈如先辈主敬,如入定僧。此皆诚一之所至,而专用之于习。惨澹攻苦,屡蹉跌而不迁:审其机以应其势,以得其致力之所在。【习之又久,乃至精熟,不失毫芒,乃始出而行世,举天下之至险阻者皆为简易。】夫曲艺则亦有然者矣!以是知至巧出于至平。盖以志凝其气,气动其天,非卤莽灭裂之所能效此。其意庄生知之,私其身不以用于天下;仪、秦亦知之,且习之,以人国戏,私富贵,以自贼其身与名。叟又以视观者,久亦忘其为险,无异康庄大道中,与之俱化。甚矣!习之能移人也。
(有删节)
【问题】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踵门告曰:“其亦有以娱公!” 其:难道
B.更有高丈余者,但步不能舞 但:只是
C.其意庄生知之,私其身不以用于天下 私:偏爱
D.以人国戏,私富贵,以自贼其身与名 贼:损害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习之能移人”的一组是
①时或跳跃,后更舞大刀,回翔中节
②下鼓歌和之,说白俱有名目
③举天下之至险阻者皆为简易
④以是知至巧出于至平
⑤其意庄生知之,私其身不以用于天下
⑥叟又以视观者,久亦忘其为险,无异康庄大道中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树庐叟同意角抵戏班前来表演,并邀请了整个宗族、亲戚朋友和附近村民前来观赏,其实是为了排解内心的忧愁。
B.戏班的演出分三个部分,首先是男女艺人在案上竖足承物,然后是一个男子在高跷上歌舞跳跃,最后是女童和妇人在软索上持竿行走。
C.作者不仅对角抵戏表演做了详细生动的描写,而且对观众的反应也进行了描写,正侧面描写结合表现了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D.文章叙写了观角抵戏的经过,抒发了对表演者高超技艺的赞叹之情,并生发议论,表达了“至巧出于至平”“习之能移人”的感悟。
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妇既罢,一男子登焉,足仍竖,承一梯可五级。(3分)
译文:
②习之又久,乃至精熟,不失毫芒,乃始出而行世,举天下之至险阻者皆为简易。(4分)
译文:
(2)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虑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平迹但察之未熟耳。(《颜氏家训》)
【参考答案】
8.A(其:我(们))
9.C(第②句是描写表演时的辅助行为;第⑤句写的是这个意思庄子是知道的,但因为他过于爱惜自身而不肯把才能用在治理天下上。)
10.A(未发出邀请,来的是周氏的而非“树庐叟”的宗族、亲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