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避风岩记
[明]张明弼
避风岩在端州之北三十里许,或曰与砚坑相近。古未有是名,余避风其下,故赠以是名也。
余何以避风其下?崇祯己卯仲秋,余供役粤帷。二十五日既竣事,则遍谒粤之大吏。大吏者,非三鸣鼓吹不启户,非启户则令长不敢入。余东驰西鹜,左诇①右需,目厌于阍驺卤簿绛旗朱帽之状,耳厌于笳鼓引赞殿喝之声,手足筋骨疲于伏谒拜跽以头抢地之事。眩瞀车上,至不择店肆而解衣卧之。凡六日而毕,则又买舟过肇,谒制府。制府官厌贵,礼愈绝,控拜数四,颔之而已。见毕即登舟,将返杨山。
九月朏,宿三十里。力引数步,偶得一岩。江回峰抱,风力稍损,乃息焉。及旦而视之则断崖千尺上侈下弇状如檐牙仰而睨之若层衡之列烟上崩峦倾返颓石矗突时有欲落之势栗乎不可以久留焉。狂飙不息,竟日居其下。胥仆相扶,上舟一步,得坐于石隙草际。听怒涛声,若奔走败马;望沸波,若一群白鹅鼓翼江心,及跳沫山足,又若千百素鳞跃上岸。石崖磔磔,不沾土壤。面紫茎缠带,青芜数尺,一偃一立,若青狮奋迅而不得去,又若怒毛之兽,风过毛竖,不能自休。身往江坳,目力相界,不能数里,而阴氛交作,如处黑帷。从者皆惨容而相告曰:日复夕矣,将奈何?
余笑而语之曰:第安之,第安之。吾视夫复嶂重峦,缭青纬碧,犹胜于院署之严丽也;吾视夫复崩崖倾石,怒涛沸波,犹胜于贵人之颐颊心腑也;吾视夫青芜紫茎,怀烟孕露,犹胜于大吏之绛骑彤驺也;吾视夫谷响山啸,激壑鸣川,犹胜于高衙之呵殿赞唱也;吾视夫藉草坐石,仰瞩云气,俯视重泉,犹胜于拳跽伏谒于尊宦之阶下也。天或者见吾出则伛偻,入则簿书,已积两载矣,无以抒吾胸中之浩浩者,故令风涛阻滞,使此孤岩以恣吾数刻之探讨乎?或兹岩壁立路绝,猿徒鼯党,犹难托寄,若非习金丹火龙之术,腾空蹑虚,不能一到。虽处大江之中,飞帆如织,而终无一人肯一泊其下,以发其奇气而著其姓字;天亦哀山灵之寂寞,伤水伯之孤清,故特牵柅余舟,与彼结一日之缘耶?余年少有志,养二龙于水壑,调一鹤于中峰,与羽服思玄之徒,上烟驾,登月馆,以望四海三山,如聚米萦带②;而心为时夺,至堕俗网,往返数千里,徒以充厮养之役,有才无时,甘于下人。今日见此水石,若见好友,犹恐谆芒、卢敖诸君,诋余以井甃之识,而又何事愁苦于兹岩之下乎?
从者皆笑,余乃纳以兹名。
【问题】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遍】谒粤之大吏 遍:到处
B.制府官【厌】贵 厌:满足
C.吾视夫【藉】草坐石 藉:枕卧
D.而心为时【夺】 夺:耽误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不择店肆【而】解衣卧之 草拂之【而】色变
B.风力稍损,乃息【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C.犹胜【于】院署之严丽也 圣人不凝滞【于】物
D.【以】望四海三山 然而隐忍【以】行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别出心裁、寓意深刻的游记,以官场之风与自然之风相对照,从而使“避风”二字有了双重含义。
B.作者连呼五个“犹胜于”,痛切地指出自然界的“险”远远胜过了官场的“险”,所以甘心在官场上忍气吞声。
C.全文构思巧妙,借景言情,多用骈散相间的排比句、比喻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D.作者情绪激昂,议论时言语铿锵,有种凝重美,而文中的两处“笑”,则松弛了紧迫的文气,使文章显得活泼随和。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及旦而视之则断崖千尺上侈下弇状如檐牙仰而睨之若层衡之列烟上崩峦倾返颓石矗突时有欲落之势栗乎不可以久留焉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从者皆惨容而相告曰:“日复夕矣,将奈何?”(3分)
(2)无以抒吾胸中之浩浩者,故令风涛阻滞,使此孤岩以恣吾数刻之探讨乎?(4分)
【参考答案】
16、D 夺:改变
17、A 都表承接。B、焉:兼词,于此|代词,他。C比、|被。D表目的|表修饰。
18、B 甘心在官场上忍气吞声错误。文章虽然极力描写避风岩的险峻环境,但随后笔锋一转,指出避风岩能抒吾胸中之浩浩,我若见好友,作者的心意是与其在险恶的官场上忍气吞声,不如到避风岩下抒吾胸中之浩浩。
19.及旦而视之/则断崖千尺/上侈下弇/状如檐牙/仰而睨之/若层衡之列烟上/崩峦倾返/颓石矗突/时有欲落之势/栗乎不可以久留焉
20.(1)随从们都露出凄惨的神态互相诉说:这一天又快到傍晚了,怎么办呢?
(2)没有办法抒发我胸中的浩浩之气,所以让狂风巨浪来滞留我,让这孤零零的避风岩来任凭我有数刻时间的探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