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于振海网 > 问答 >

请用一个短语概括材料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简析孔子的观点。

发布时间:2022年7月11日更新时间:2023年7月1日作者:未知文章ID:64246浏览:

【问题】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迁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1.请用一个短语概括一、二两则材料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
    2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参考答案】
    21.礼崩乐坏
    22.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首先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这样才能做到统治有序。孔子的“正名”是为了维护等级伦理制度,恢复礼治。
    【解析】
    2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语段内容要点。第一则,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却用八佾。孔子对于这种破坏周礼等级的僭越行为极为不满,因此,在议论季氏时说:“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这个材料在证明周礼被破坏。第二段与子路对话中反复论述“必也正名乎”概括文中孔子所持的观点便是名正言顺,针对的就是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所以从两则材料看都是针对社会上礼崩乐坏的现象说的。
    点睛:议论性文言文语段概括观点,要抓上下文中中心句,比如“必也正名乎!”,还要把我论据特点,比如上文季氏违反周礼的表现,可以去推断文意,整合概括。
    2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从“必也正名乎”的观点和“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的论述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首先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这样才能做到统治有序。从第一则材料看孔子批评季氏用天子乐舞等级是破坏周礼等级,可见,孔子的“正名”是为了维护等级伦理制度,恢复礼治。
    【参考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八八行列的乐队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