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2)子谓公冶长:“可妻①也。虽在缧绁②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③妻之。(《论语·公冶长》)
【注】①妻:嫁给,给某人做妻子。②缧绁:捆绑犯人用的绳索,指牢狱。③子:这里指女儿。
21.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为人处世的【 】的态度。(1分)
2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是如何察识学生的。(5分)
【参考答案】
21.爱憎分明(是非分明、扬善嫉恶)
评分标准:共1分。意思相近即可。
22.①着重审察品德,如公冶长虽被囚却素有美德。②不能只察看身份贵贱(遭遇荣辱、处境穷达),如公冶长虽是囚犯,但仍有值得赞赏之处(有才能)。③细察言行、动机,如冉求为季氏加税敛财,不合德政,不明是非善恶。④“观过,斯知仁矣”(了解一个人的“过错”,就可知他是否具有仁德了),因为“过错”有真假、大小和主客观原因之分,如公冶长虽被囚,却可能是被人冤枉。⑤全面辩证地考察,如冉求虽然是贤弟子(列于“孔门十哲”),但也有犯错的时候。
评分标准:共5分。答出1点得2分,2点得4分,3点得5分。若没有结合材料,则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