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21.上述材料强调了儒家“中庸之道”中【 】的内涵。(不得抄用原文,不超过5个字)
22.孔子为什么对“乡愿”深恶痛绝?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答案】
21.讲究原则。
22.“乡愿”是指那些看似忠厚、中正,实际上却没有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乡愿没有原则,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似乎很有道德,实则似是而非,是伪君子,所以孔子对乡愿极为反感。
联系现实略。
【解析】
2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上述材料强调了儒家“中庸之道”中什么,结合“无专主之亲,无特定之疏,惟以道义是从”“德之贼也”“作为一种道德,中庸属于最高的了”分析可知,强调的是准则、原则。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所以能够立足于天下,就是因为天下没有不适合君子的生存环境,没有君子所不能做的事情,君子处世待人接物不是以人为标准,也不是以事为标准,而是以道义为准则”
孔子说:“所谓‘乡愿’,是败坏道德的人。”
孔子说:“作为一种道德,中庸属于最高的了!人们缺乏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